实然·必然·应然

——论实事求是的三个环节及其辩证统一

作 者:

作者简介:
郑永扣,郑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教授 郑州 450052

原文出处:
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8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简明概括,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表达,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毛泽东同志曾对这一概念作过一个经典性的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下册第478页。)。这个解释揭示了实事求是包含的三个内在环节:一是要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客观事实;二是要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三是要以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来指导实践。三个环节可以提炼为实然、必然、应然三个哲学范畴,三个范畴从低级到高级的依次递进,展现出实事求是是一个生动复杂的辩证运动过程;三个范畴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规定,表明实事求是是一个唯物论和辩证法、认识和实践高度统一的完整的逻辑体系。

      一

      实然即事实如此,它是指实际地进入主体活动范围的一切对象性存在。实事求是的第一要义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客观事实出发,这是它所包含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恩格斯指出:“人们在理解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时,决意按照它本身在每一个不以先入为主的唯心主义怪想来对待它的人面前所呈现的那样来理解;他们决意毫不怜惜地牺牲一切和事实(从事实本身的联系而不是从幻想的联系来把握的事实)不相符合的唯心主义怪想。除此之外,唯物主义根本没有更多的意义”(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38页。)。应当说,一切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作为无产阶级政党指导自己的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一条基本原则,在理论上早已确立并且是非常清楚的。然而,历史和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的因脱离实际而招致的错误和失败告诉我们,把握实然,从实际出发,并非易事。究其原因,至少有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一是如何理解客观事实与已有的理论原则的关系?二是如何理解我们据以为出发点的事实?如果不是有意歪曲事实,那么,脱离实际往往与对这两个问题的解决不当有关。

      关于客观事实与理论原则的关系,恩格斯曾写下过一段著名的话:“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这是对事物的唯一唯物主义的观点。”(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74页。)正是基于这一观点,恩格斯强调,共产主义“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被共产主义者作为自己前提的不是某种哲学,而是过去的整个历史过程,特别是这个过程目前在文明各国的实际结果。”(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311-312页。)这些论述十分清楚地说明,只有客观事实才是我们认识和实践的出发点,而原则是从客观事实中抽象出来并反映客观事实的。原则不能作为认识和实践的出发点,相反,原则的正确性要在实践中加以验证,正确的原则也只有在实践过程中与事实相结合才能获得现实的、具体的内容。但是,“原则在先”的思想方法却至今仍然占据着一些人的头脑,成为困扰人们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某些人看来,理论原则只要是真理,照抄照搬,既省力又保险,有何不可?他们不懂得真理乃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范畴,抽象的真理是没有的。真理是生长在现实土壤之上的智慧之花,一旦离开这块土壤,它就会凋谢。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不但因为它立足于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而且在于它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与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经过不同历史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依据新的历史事实对它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从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离开具体的历史的实践,脱离客观事实,任何理论原则都会被抽象化,失去保持其真理性的现实内容而变为僵死的教条。不仅社会科学的理论原则如此,自然科学的理论原则亦是如此。揭示宏观低速运动规律的经典物理学,在微观高速运动领域的物理事实面前就是无效的。而现代宇宙学则明确指出,在宇宙大爆炸的起点,现今所发现的任何物理学规律都是不起作用的。这就是所谓的论阈,即理论所适用的事实范围。任何理论,都必须与特定的事实相联系,即在一定的论阈范围内才是有效的。因此,在理论原则和事实的关系问题上,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历来都十分坚定地坚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唯物主义观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所招致的挫折和十九世纪下半*

      由于把经典物理学原理绝对化所引发的物理学危机,从反面说明,“原则在先”的教条主义、先验主义思想方法必须予以摒弃。

      如果说,我们的认识和实践必须从客观存在着的事实出发,那么,事实是什么?这是一个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非常复杂、容易产生歧义,但却必须澄清的问题,否则,实事求是就失去了确实可靠的基础。

      首先,事实是客观性与主体性的统一。事实不依赖于主体的意识而存在,它是客观的而不是臆造的。但是,它又不是与主体无涉的自在之物,它是在与主体的关系中被意识到了的对象性存在。作为客观存在,事实具有对主体的优先性和基础性;作为对象,它又是由主体建立的,体现着主体活动的能力和水平,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因此,对于客观事实要在肯定它的客观性的同时肯定它的主体性,而不能象旧唯物主义那样,对它作自然主义的理解。事实之成为了对象,成为认识和实践的立足点,不仅在于它是客观存在,更重要的还在于主体自身的活动状态和能力素质。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地投身于实践,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使事实进入我们的活动范围而成为现实的对象。那种脱离实践,脱离群众,不屑于做调查研究工作的人,事实对于他们只是一种纯粹外在的客观性,他们口头上或文章中所引以为据的“事实”只能是道听途说或主观臆造,而据此编制的所谓“思路”或决策,也就是完全不可靠的。事实本身具有多方面的属性和关系,与事实发生关系的主体又在需要、目的、能力等方面存在着现实的差异,所以,同一事实对不同主体就会显现出不同的意义。马克思说:“从主体方面来看: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也就是说,它只能象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自为地存在着那样对我存在,因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之相适应的感觉说来才有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5-126页。)因此,优化主体素质,强化主体能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在现实生活中,人的价值取向、知识水平、实践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什么样的事实、事实的那些规定性能成为他的现实对象。对于一个牢记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人,群众的衣食住行、贫富冷暖都使他“一枝一叶总关情”,成为其时刻关注的事实。一个立党为公、不为私欲所蔽的人,就容易把握真实情况并且敢于把真话讲出来。说假话、说大话的人,说到底是出于一己私利,不愿或不敢面对事实。一个人不仅要有面对事实的勇气,而且要有面对事实的能力。正像不懂音乐的人对美妙的乐曲无动于衷一样,那些观念陈旧、思想僵化的人对正在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新的社会现象,不是漠然视之,便是牢骚满腹,言不及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他们还没有成为对象意义上的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