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认识社会性的基本思路

作 者:

作者简介:
路日亮 林建成 北方交通大学社会科学系 100044

原文出处:
哲学动态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8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要完整体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精神实质,推进认识论研究,必须重视和强调认识的社会性这一根本性问题。具体说来,我们可从以下方面看待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1

      首先,只有揭示了认识的社会性本质,才能保持认识论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他领域的逻辑一致性。马克思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把社会性的实践活动作为人的一切活动的基础,从而揭示了人的各种活动的社会本质,创立了科学的理论体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建立在两大发现的基础上的,而两大发现都是建立在对社会性的揭示的基础上的。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奠基在对生产和社会交往的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的理解上的:生产本身“是以个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4页)区分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并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性的抽象劳动决定的,从而使人们看到商品不仅是物,而且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这样就从根本上克服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自然主义和工艺学化的倾向。由此可见,揭示了的活动的社会性,这是在每一个理论领域都应进行的工作,在认识论领域也不能例外。

      其次,考察认识和知识的社会性,也是现代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西方近代的传统理性主义认识论把认识看成纯理性、纯逻辑的运作过程,它无视社会文化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在许多问题上都陷入困境,走到了穷途末路。因此,现代哲学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是对传统理性主义的超越。现代哲学要求人们摆脱为知识而知识的倾向,强调知识同人的生活的联系,让理性回归人的生活世界,这其中就包含着对认识和知识的社会性的重视。海德格尔的“理解的前结构”理论、伽达默尔的“偏见”理论、库恩的“范式”理论、罗蒂的“主体间协同性”理论等等都不断地涉及到认识和知识的社会性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在本世纪知识研究领域中,还悄然发生了一场“社会学转向”,许多人不再局限于在原先的认识论范围考察知识,而是转向对知识的社会学考察,探讨知识与社会的关系。科学社会学、宗教社会学、艺术社会学、认识论社会学的相继出现,就是这一转向的明证。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致力于探讨社会对思想的决定。而70年代中期出现的科学知识社会学,更进一步对自然科学的所谓价值中立性提出了质疑。尽管西方学者在这一问题上还存在诸多弊端,不可能上升到马克思主义理解问题的高度,但他们所作的努力同时也表明:认识论发展到今天,社会性问题已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不考察认识社会性的认识论是不完备的认识论。

      最后,考察认识和知识的社会性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的趋势,使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周期明显缩短。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到来,知识在量上将迅速扩张,这将导致劳动力结构的根本性变化,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口将超过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口。将来的生产者将是高度知识化的劳动者,根据未来学家的预测,知识生产将成为主要的产业,知识将成为社会财富的越来越重要的源泉。与此同时,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正日益相互渗透,各个知识部门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高度统一,日益走向一体化。知识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知识化,迫切要求人们放弃在知识问题上的孤立化和静态化的考察方式,要求人们把知识看作一个社会过程,把知识放到社会大系统中进行考察。而要做到这些,在认识论中就不能不考察认识和知识的社会性。

      研究认识的社会性的重要性是无可怀疑的,但怎样研究认识的社会性,这仍然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将这一领域的研究推向前进,必须做到扩展一个命题,突破两个外观,把握三个原则,借鉴多项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审视认识论的其他问题。

      2

      扩展一个命题,就是要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命题向认识论方向扩展。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认识论被理解为相互外在的两个部分,人们只是把这一命题局限在历史观的领域来理解,没有看到它在认识论上的革命意义,这是对认识的社会性研究不够深入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必须揭示这一命题的深刻的认识论内涵,并由此揭示出认识的社会性本质。具体地说就是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把握:

      第一,要进行系统性把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命题内含着这样的思想,即认识并不是孤立自存的封闭体系,因此不能就认识考察认识,而应将认识作为一个子系统,放到整个社会大系统中加以把握。对“认识主体——认识工具——认识客体”的认识论考察必须同社会学考察结合起来。这就要求人们关注认识与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的互动关系,尤其是要考察经济、政治对认识和知识的制约作用,否则就无以把握认识的社会性。

      第二,要进行动态性把握。不能把社会存在仅仅归结为几个物质性要素,而应看到社会存在即是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对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能仅限于社会总体结构上的考察,而应将其扩展为“生活决定意识”这一原理,向认识论领域靠拢。把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性和历史变换性纳入考察的视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