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象”与“象思维”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树人,1936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喻柏林,1938年生,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
中国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包含外在感知之象、内在感知之象,把握某种小宇宙整体内涵的气象或意象,乃至本原之象或大宇宙整体之象等等无限丰富的层次。“象思维”的显著特点表现为“象的流动和转化”,即象在同一层次和不同层次的运动。“象思维”正是借助象的流动与转化,以达到与大宇宙整体之象或“道”一体相通的“把握”。概念思维是以对象化和规定性为前提的思维,它所启动的科学理性与技术理性对于创造现代文明功不可没;但是,当人类在运用概念思维取得巨大成功时逐渐将其绝对化或异化,以致唯科学主义与唯技术主义思潮酿成科学技术的失控。提出“象思维”的研究,在于揭示“象思维”的合理性,确立其在思维活动和发展中的本原地位,修复由概念思维绝对化或异化所切断的人与自然一体的纽带。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8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象”字,原为动物象之象形,大篆为,字义如《说文》所言,“长鼻牙,南越大兽,三年一乳象,耳牙四足之形”。“象”字在后来的使用过程中,则假借或转注为与“像”字同义,如《系辞下》所言,“象也者,像也”。正是与像字同义的象,作为一个广泛应用的词语,在中国传统思维和文化中,显示出它具有深邃的本原性内涵与广大的整体性内涵。

      一、外观之象及其超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当然首先是指眼见之形象,如天、地、人以及万物之象。但是,这只是象的一个层面,或者说,只是象的一个浅的层面。在这个层面,似乎也能感受到象的某种整体性。象,牵连着一切。天、地、人以及万物,都在象中显示。不过,即使在眼观外在之象这个层面时,实际上,往往就包括对于这个层面的超出。例如,当说到“天象”时,除了晴空、云雨、风霜、日月星辰的形象,总是包含着某种超出这种外在形象的象意。就人而言,在谈到常见的所谓站象、坐象、吃象、睡象、走象等等时,也不是仅仅停留在这种外在形象上,而包含有超出这种形象之象意。例如,所谓“触景生情”,就是对于所见之景象的超出;又如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则是对于所观人象的超出。

      象如何能超出自身?这也要从象本身的性质上探寻。原来,象本身就具有“流动与转化”的性质。在《易》之象中,这种性质表现得最为清楚。如《系辞》所言:“见乃谓之象”。又言:“兆见曰象”。这都表明,象本身具有显见、显兆的流动。在一些古典文献中,象作为不同的动词来用,也不少见。例如,《淮南子·览冥》所示:“象犹随也”,“骄主而象其意”。就是说,象在这里显示出,它具有随意之动的性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还曾把从事语言翻译的人称作象。例如,在《周礼·秋官》中所示:“通夷狄之言者曰象”。就是说,象还与翻译相关联。翻译,就语言而言,包含有象的转化。并且,正是在不同语言的象的转化中,实现了语意的沟通。

      这种超出外在形象的象意,就是象的联想之意。或者说,是“象思维”中某一种“象的流动与转化”。那么,这种联想之象意,又是在怎样“象的流动与转化”中出现的呢?宇宙万象,人间万象,作为象都是处于“流动与转化”之中。就思维中的情形,这种“象的流动与转化”,则是异相拟,类相合,似相通。例如,《易传》的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其中,“天行健”与“君子自强”,既是相异之象,相类之象,也是相似之象。所以,它们可以相比拟,可以相合,可以相通。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史、子、集的典籍里,这种“象的流动与转化”,到处可见。

      具体说,正是超出外在形象之象,才能逐渐接近“本原之象”。但是,在眼睛看不见的象中,也具有不同的层面。就是说,并非超出外在形象之象就是“本原之象”。例如,耳朵听到的声音,有声象。不同的乐曲,有不同的声象。早在我国西周时期,已经有把音乐称为象的记载。“武王胜殷杀纣,环天下自立以为王,事成功立,无大后患,因先王之乐,又自作乐,命曰象。”(见《墨子·三辩》)。在《荀子·礼论》中也称:“象,周武王伐约之乐也。”又如,中医医生诊脉,由这种触摸所得到的感知,叫做脉象。这里所说的眼睛看不见的象,虽然与眼睛看得见的外在之象不同,但是,它们都处在感知层面上,所以它们又具有同一性。就是说,它们的不同,只是感知方式的不同。因此,对于“本原之象”的接近,还必须超出这种感知之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超出感知之象的象,首先是指气象与意象。但是,同称气象,又有所不同。例如,从中医医生所诊之脉象而得知的气象,则是指五脏六腑之象(见《素问·五藏生成篇》)。同时,气象又指天、地、人的整体之象。当人们说,大自然的气象万千,此人的气象不凡,这时所说的气象,乃是指大自然或人的整体内涵之象。还有在欣赏绘画时所说的“气韵生动”,也是指显示绘画整体内涵的气象。就这里所说的显示整体性内涵的气象而言,在把握这种气象时,虽然首先还是从感知入手,甚至从外观的形象入手,但是,决不停留于感知或外在之象。就是说,象不是静止的、僵化的,而是在“流动与转化”。在“象的流动与转化”中,外在的、感知的象被消解,进而转化或生成某种把握整体内涵的气象或意象。作为把握整体性内涵的气象,已经是更高层次精神之象的意象。

      二、意象及其超出

      何谓意象?意象何以能把握整体内涵?从前述可以看到,意象对于外观之象的超出,表明它具有超越空间的特性。在这里,还要指出的是,意象还具有超越时间的特性。韩非子在《解老篇》中指出:“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按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韩非子这里所说的“意想者”,就是希图把握整体者。整体者的重要特性,就是它的活生生的动态性。而对于这种整体性的把握,就要进入意象,就要超越空间性和生死时间性的局限。这种具有超越时空特性的意象之出现,乃是经过“象的流动与转化”所迈出的关键一步。就是说,只有通过这一步,才能回归“本原之象”或“整体之象”。

      不过,对于整体性来说,又有大宇宙的整体性与小宇宙的整体性之分。意象走在回归“本原之象”或大宇宙“整体之象”的途中,它所能把握的整体,还不是大宇宙,而是小宇宙。当然,在“物我两忘”的“象思维”中,小宇宙与大宇宙并不是分割的,而是一体相通的。但是,当这种“象思维”还在意象阶段时,或者说还处于意象的境界时,它就限于只能把握小宇宙的整体性内涵。当然,在这对于种种小宇宙的把握中,就包含有从各个方面打通与大宇宙相通的通道。也就是在“象的流动与转化”中,从各个方面消解意象,而回归或转化到“本原之象”或大宇宙的“整体之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