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学家精神及其价值

作 者:

作者简介:
丁俊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李庆平,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原文出处: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内容提要: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学家在“向科学进军”的系列科技攻关行动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中国科学家精神。这一精神以爱国为核心信念,以科学精神为基础构成,以奉献为价值取向,以奋斗、协同、育人为实践和方法论原则,是爱国主义精神、科学精神、奉献精神、奋斗精神、协同精神和育人精神六个方面的有机集合体。继承和弘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学家精神,有利于我们坚持和完善党对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激励科学家接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丰富和发展中国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20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20)03-0066-007

      DOI:10.16580/j.sxlljydk.2020.03.014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学家精神,是指新中国第一批科学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科学研究及其相关社会实践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操、道德品质、价值追求以及理想信念等精神风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组建起来的中国科学家群体,在“向科学进军”的系列科技攻关行动中,精神振奋、斗志昂扬、表现卓越,书写了一篇新中国高科技大文章,集中展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学家的崇高精神风貌。

      新时代,为加快培育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强大精神动力,必须“自觉践行、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继承和发扬老一代科学家艰苦奋斗、科学报国的优秀品质”。[1]对此,习近平指出:“弘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勇于创新、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气,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在科学前沿孜孜求索,在重大科技领域不断取得突破”。[2]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学家精神,作为中国科学家精神的最初完整形态,在“向科学进军”科技赶超行动以及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这种精神的探讨,有助于我们在新时代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一、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学家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学家精神,形成于“向科学进军”和实施科技赶超战略的历史背景中。为尽可能争取以最快的速度增强国家实力,赶超世界先进国家,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并制定和实施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科技赶超战略,强调“我们必须急起直追,力求尽可能迅速地扩大和提高我国的科学文化力量,而在不太长的时间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3](P35)

      为扎实推动“向科学进军”和科技赶超战略,党和国家制定了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明确知识分子的工人阶级身份;增加对科学研究的经费支持,改善科研设备条件,改善科学家的生活待遇;提出“百家争鸣”科学研究方针,提倡学术研究的自由讨论;明确“以任务带学科”的规划原则,领导制定科技发展的远景规划《一九五六至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以下简称《十二年科技规划》),明确科技发展方向,部署科研任务;科学领导科技攻关实践行动,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切实为科学家服务、为科学研究事业服务;领导开展群众性技术革命运动,引导科学家走近人民群众,发展人民科学事业。

      “向科学进军”的动员令和科技赶超战略,符合中国人民的兴国强国愿望,科学家为之振奋,以实际行动争做社会主义科技赶超的先行者和奋斗者。他们积极参与制定《十二年科技规划》,担当国家科研管理顾问和执行者,参与新中国学科体系建设;积极参加科研实践,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中挑大梁;推荐、培养科技人才,传播科学知识,推进科技大众化,推动把科技成果应用到社会生产实践。科学家秉持科技报国的初心,以科技强国必成的决心,在新中国几乎一片空白的科技基础上掀起科学技术研究高潮,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曲折的情况下,仍提前五年完成了《十二年科技规划》的基本科研任务,取得了“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电子计算机等重大科技成果。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学家,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厚情怀,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他们用心血和汗水甚至生命,在“向科学进军”实际行动中,开拓新中国科技新领域,填补一项项科技空白,书写了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华彩篇章,奠定了新中国社会主义科技建设事业的坚实基础。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向科学进军”和科技赶超伟大事业,铸造了内容丰富的中国科学家精神。这是中国科学界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中国科学家和全国人民“科技报国”“科技强国”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内在构成

      1.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信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学家,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典型示范者。爱国主义精神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学家精神内容体系中最本质、最核心的部分,在本质上是一种坚定的理想信念,是这一代科学家献身科学最本真的信念与初始动机,决定着科学家精神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引领着科学家精神其他内容的生成与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人民当家作主基础上实现了社会主义祖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结合,是爱祖国、爱党、爱人民的有机统一,必然要求全体人民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关心和捍卫祖国的前途命运,热爱社会主义国家,信任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全身心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中去。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学家的爱国主义精神是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精神,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始终心系国家强大、民族振兴,以此为人生理想。众多科学家曾经生活在“国破山河在”的动荡年代,对民生疾苦、国家衰弱有着深切的体会,自幼便树立起“科技救国”的人生理想,人生中的每一个重大选择都围绕着这一初衷。他们远赴重洋,负笈求学,在民族衰落的不幸中寻找挽狂澜于既倒的科技强国路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大批海外学人冲破阻挠,纷纷归来;原中央研究院的81位院士,60人拒绝了国民党的威逼利诱,选择驻守故土。这都是因为他们始终心系祖国强盛。加入新中国建设队伍中后,科学家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向科学进军”号召,在“一穷二白”的国民经济基础、落后的科研设备、时紧时松的政治环境、背信弃义的合作伙伴、虎视眈眈的西方大国等艰难环境中,以顽强的意志力坚持科学事业,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取得了一系列世界性的科技成果,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