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立德树人的历史回顾、基本经验与时代展望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学俭,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兰州大学)主任,甘肃 兰州 730000;王君,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甘肃 兰州 730000

原文出处: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始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立德树人的历史,系统总结党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基本经验,对于新时代党的立德树人有着重要意义。新时代,要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新特点,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20 年 07 期

字号: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事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从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出发,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最根本的任务”①。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回顾党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总结理论与实践的基本经验,对于新时代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意义。

      一、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立德树人的历史回顾

      立什么德、树什么人,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但在本质上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是根据时代要求形成了不同的表述和要求。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召开的历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为主线,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回顾和梳理党立德树人的历史发展。

      (一)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49-1976年)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面临着如何改造旧中国教育,建设新中国教育的重要问题。为此,1949年12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确定了新中国教育的新民主主义性质,强调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但是对人民的道德品质并未提出明确要求。1956年年底,随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中国的教育开始转向社会主义性质,德育问题也逐渐受到重视。1957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②这体现出党不仅开始关注到德育问题,而且提出了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重要问题。1958年4月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结论被写入同年9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其中明确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全国统一的,违反这个统一性,就破坏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原则。”③至此,这一时期的教育目的被正式确立下来。这一时期,党立德树人的理论和实践主要就是围绕“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展开的。

      立德树人,树“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是很明确的,而立什么德则需要进一步分析和确定。实际上,立什么德已经包含在教育目的中——“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我们要培养的劳动者,是既有高度社会主义觉悟,又有高度文化科学知识的劳动者,也就是又红又专”④。“有社会主义觉悟的”讲的就是“红”,是政治。所以,这一时期的立德主要是立政治道德,而且是社会主义政治道德,这一点极为重要。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赫鲁晓夫修正主义的出现,更加突出了这一点的重要性。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关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五项基本条件,也主要是从政治层面展开的。围绕“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目的,学校也开展了一系列丰富的实践活动,不仅开设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课程来加强学生的政治素质,而且还将生产劳动课程列为正式课程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从而有力地推动了这一时期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二)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1976-1989年)

      1978年4月,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此次会议可以看作是十年“文革”后在教育战线上的拨乱反正,它明确了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和主要任务是提高教育质量、加强革命秩序和纪律、造就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一代新人。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正式拉开序幕。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教育也开始转向服务于经济建设。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现在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不是四个现代化的路线、方针对不对,而是缺少一大批实现这个路线、方针的人才。”⑤实施什么样的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成为关键问题。邓小平同志先是在1983年9月北京景山学校成立20周年之际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三个面向”,后又在1985年3月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提出“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从而明确了新时期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具体要求。1985年5月,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此次会议围绕教育体制改革展开,将“三个面向”和“四有新人”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指导方针和基本目标写入会议文件,并且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⑥。至此,在“三个面向”的宏观战略指导下,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成为新时期立德树人的主要任务。

      “四有新人”中明确提出了“有道德”这一命题,突出了道德的重要地位,它不仅要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形成的传统美德和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革命道德,而且要求适应改革开放新的时代需要,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坚决抵制市场经济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不良影响,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围绕着“四有新人”的目标,全国开始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普及和加强基础教育,提高人们的理论文化水平;同时,“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也从城市到农村、从内地到边疆开展得如火如荼,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正如邓小平同志所强调的,改革开放要“两手抓”,党在通过抓经济建设改善人民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注重抓思想道德建设来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水平,从而使人民成为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

      (三)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989-2002年)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加快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加上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等影响,我国教育事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要求。1993年2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后又在1994年6月召开了第六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动员全党全社会认真实施该纲要。该纲要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⑦,从而绘制了世纪之交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蓝图。1999年6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四有新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实施“素质教育”,使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这一时期立德树人的主要内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