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疫情中的民众心态分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代玉启,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教授,浙江 杭州 310028;李桦,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医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浙江 台州 318000

原文出处: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内容提要:

重大疫情中民众心态的形成和变化涉及多种要素:重大疫情及处置进展决定心态,复杂多变的舆论场参与建构心态,民众自身的处境和素养直接影响心态。在众志成城、凝心聚力抗击疫情的主流积极心态之外,公众心态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态势,主要体现为手足无措的恐慌心态、以邻为壑的短视心态、消费灾难的伪善心态、事不关己的看客心态、道德失范的宣泄心态。重大疫情中民众心态的调适,应从政府有效管控、媒介管理创新、群体心理疏导、民众科普教育四个维度着手。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20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20)02-0012-04

      一般而言,民众心态指在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在宏观社会环境影响下形成的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表现出的普遍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它不是个人心态的简单累积和机械叠加,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随着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重大事件、重大政策的变化而变化,如重大疫情、自然灾害等。自2020年1月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复杂,全国尤其是湖北省武汉市的一些同胞感染这一病毒,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受到严重威胁。这是我国自2003年SARS以来最为严峻的公共卫生事件,既是对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对中国民众心态的一次历练。本文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分析重大疫情中民众心态的形成机制和主要表现,并就民众心态调适提出对策建议。

      一、重大疫情中民众心态的形成机制

      民众心态具有社会和群体属性,其形成和变化涉及多种因素,并遵循一定的内在逻辑。经济发展形势是社会心态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社会心态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有时一些偶然的事件和变故,也会对社会心态产生重要影响。[1]今天,人类社会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发展处于转型期,经济结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价值观念深刻变化,社会心态复杂多变是常态,重大疫情的发生使社会心态变化更加复杂。

      1.重大疫情及处置进展决定心态。新冠肺炎重大疫情的较大范围暴发令人猝不及防,且有人际传播的风险,关系每个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任何人都难以置身事外,会受到或明显或潜在的波及,因而会出现一定的恐慌等心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冠肺炎重大疫情处置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为了早日打赢抗击疫情的这场战争,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下,发挥统筹全国一盘棋、社会动员能力强的优势,集结全国的优秀医护人员逆行湖北,19个省份对口支援湖北省相关地区,明确责任包干、落细落实,共同面对困难,不仅鼓舞了疫区的士气,而且给全国民众吃了一颗定心丸。与此同时,基层一些地方在应急管理过程中却应对失当,存在混乱化、碎片化、分散化、无序化问题,增添了民众心态的复杂度。

      2.复杂多变的舆论场参与建构心态。近年来,微信、微博、客户端以及网络直播平台(抖音等)、问答社区(知乎)等新媒体业态不断涌现,它们公开性、多元化、冲突性、无界化、匿名性、自发性等特征明显,线上线下、虚拟现实、国内国外交流沟通界限模糊,传播快、影响大、覆盖广、社会动员能力强,构成越来越复杂的大舆论场,正面与反面并存、真相与谣言共生。今天,人们几乎人手一部手机,随着新冠肺炎重大疫情的发展,人们不便出门,更增加了上网的时间和频次,对涉及新冠肺炎重大疫情的舆情关注度普遍较高。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在这个史上最长春节假期里,人们通过网络随时随地关注疫情发展状况,比抗击非典、汶川地震时期能够更直接、更近距离地感受到重大突发事件与国家、与每个人(包括自己)的有机关联。社会心态虽来源于每一个社会个体,却又以一种整体的形态存在和影响着每一个社会成员。所以,相近人群看法的相互影响、舆论、街谈巷议、甚至传言,都会对社会心态产生很大的影响。而当一种普遍看法形成以后,往往会造成对一些客观问题认识的偏差。[2]近阶段关于新冠肺炎重大疫情的信息铺天盖地,在网络上形成刷屏效应,其中既有疫情真实情况,也不乏搬弄是非、颠倒黑白、造谣生事、违法犯罪者,呈现众声喧哗、莫衷一是的局面,形成信息超载和碎片化态势,让不少人心态失衡、压力较大、无所适从,甚至一些民众会被负面评论和愤青心理带歪了节奏、搅乱了内心、焦灼了心态。比如,微信朋友圈成为信息传播的集散地,传播的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却深深影响着民众的心理。

      3.民众自身的处境和素养直接影响心态。除了以上两个要素从总体和宏观层面影响和建构着民众心态外,民众自身的处境和素养也对其心态产生着直接影响。从时间维度看,疫情开始时、过程中、结束后,民众心态的表现各不相同;从空间维度看,疫区中心及相关区域与较远区域、城市与乡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不同年龄段的民众,心态表现和侧重点不同;就身体状况来看,确诊者、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有其他疾病者、身体健康者的心态有较大差别;就心理状况而言,乐观、悲观、淡然者的心态有较大差别;就文化、科学、媒介素养来看,民众这些层面综合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心态。基于民众处境、素养的复杂多样性,我们更能够理解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网民大多数是普通群众,来自四面八方,各自经历不同,观点和想法肯定是五花八门的,不能要求他们对所有问题都看得那么准、说得那么对。”[3](P8)

      二、重大疫情中民众心态的典型表现

      多难兴邦,中国人民已不是第一次面对这一类重大灾难。从本次疫情防控的实际情况来看,整体的公众心态稳定且积极。积极乐观向上、相信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秉持“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心态是绝大多数中国民众面对此次疫情的基本选择。他们以不屈不挠的顽强斗争精神同病毒作斗争、与不良不实的各种言论作斗争、与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作斗争。医护人员、军人、基层干部等各岗位各部门全线上阵,一批批医护人员到达疫区,一车车物资运抵疫区,一笔笔捐款飞向疫区……尤其是当战略救灾物资出现严重短缺时,海内外各阶层华人自发不计回报地抢购和捐献物资,以各种各样的方式送达抗击疫情一线,体现了和衷共济渡难关、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积极心态。除众志成城、凝心聚力抗击疫情这一主流积极心态之外,公众心态还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态势,并随着疫情传播发展、抗击疫情工作的推进、网络舆情热点的发酵及转移等不断变化。根据变化的内在逻辑,本次疫情中尤其值得关注和研究的公众心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1.手足无措的恐慌心态。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类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众个体的第一心理反应是恐惧、焦虑和紧张,个体的社会属性使得类似心态在家庭、单位、社区等社会组织内渐次蔓延。从本质上看,公众的群体性恐慌是一种从众心理。每当有重大疫情发生时,“窃窃私语”式人际传递的信息和政府权威发布的信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对称,又由于信息接收个人的主观性选择,极其容易造成对信息的解读误差或信息盲区。这种误差随着自媒体传播不断发酵,将恐慌情绪带入不同群体中,造成较大范围的信息解读误差,进而造成鱼龙混杂、莫衷一是之势。此次疫情出现的群体性恐慌自武汉“封城”开始,随着一些地方政府在抗疫工作中的失误和不力情况被逐步曝光,触目惊心的相关数字被披露,公众的疑虑感增加,逐渐出现群体性手足无措的恐慌心理。一些不全面的报道抓住一点事实,却没有强调其特殊性和极小概率性,从而让人无所适从,导致任何常见的病症都引起人们的恐慌情绪。伴随着恐慌情绪的发酵和个体对自身健康的担忧,由抢购口罩引发的对医疗及生活用品的一系列抢购狂潮在全国各地上演,而一则“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联合研究初步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消息,将这轮恐慌性抢购推向高潮。这样的公众恐慌和疑虑大大分散了抗击疫情本身的有限资源和注意力,使得局面一度陷入被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