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价值理性与社会发展的基质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桂森 惠州大学社会科学部 惠州 516015

原文出处:
惠州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本文从哲学的价值理性角度,探讨了哲学的价值与哲学功能的区别,认为哲学的价值就是实现人的价值,人的价值是哲学价值的核心,科学的进步、经济的增长、政治制度的完善,都是实现人的价值的手段;探讨了哲学对社会发展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整合社会发展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由价值取向向价值定向的转换,为人类社会选择一种合理的“发展模式”。本文还合理评价了70年代罗马俱乐部关于社会发展模式的理论,为“可持续发展”模式提供了哲学的论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8 年 09 期

字号:

      黑格尔在论及哲学与时代的关系时,曾发表过这样的见解:“关于教导世界应这样,无论如何哲学总是来得大迟。哲学作为有关世界的思想,要直到现实成熟了,理想的东西才显现出来,当哲学把它们灰色绘成灰色的时候,这一生活形态就变老了。”(注: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序言”第13——14页)哲学如何促进中国的现代化,这是当前理论界普遍关心的议题。在我们这样的国度里搞市场经济,实现现代化,应以什么作为支点、核心而展开?现代化的关键在于人的现代化,人的价值全面实现。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哲学必须把握历史发展的维度,为推进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起导向性的作用。

      一、关于哲学价值的种种误解

      哲学的价值是什么?有人认为哲学的价值在于它能为自然科学提供方法论,促进科学技术;有人认为哲学的价值在于为现实服务,推动政治、经济的发展等等,这些观点都把哲学看成是工具理性,或者说是把哲学现实功能当作哲学的价值,因此,他们都没有抓住哲学价值的本质内涵。

      哲学价值与哲学功能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概念,从本质上说,哲学的价值是指哲学作为一种价值客体、价值主体与人之间的特定关系。哲学的功能是指哲学的效用,是指对某一事物发展的作用。前者所体现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而后者所体现的则是客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但是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常把哲学的功能与哲学的价值混为一谈,或者只讲哲学的功能,不谈哲学的价值,甚至用哲学的工具理性代替哲学的价值理性,这种观点失之偏颇。现代资本主义科学技术发展了,却以一种异化的形式存在于人类社会中,有悖于人类的初衷。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原子武器、化学武器违背科学道德,成为毁灭人类自身强有力的工具,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贫困问题更是积重难返。正如卡尔雅斯贝尔斯在《现代化的人》一书中写道:“人们本想把一件东西培养成与它原来不同的另一种样子,结果他们的关心却似乎把这东西毁掉了,作为技术统治的牺牲品,它呈现出一种灰暗或粗杂的色调,在这种色彩的笼罩下,人之为人的个性被剥夺了,他不再能自我认识。”(注:卡尔·雅斯贝尔斯《现代化的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9页、第11页)

      早在工业化刚刚兴起的18世纪,卢梭就警告人类当心科学和工业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负面效应,面对工业革命科学技术进步所造成的负面价值,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一活动的价值取向。我们虽然已无法改变昨天,但有责任面对今天,我们还要选择明天。

      中国传统哲学较强调为现实服务,以致于中国古典哲学过于偏重伦理,成为千方百计论证封建等级制度合理性的工具,中国儒家封建礼教之所以能深入人心,应当归功于历代哲学的论证和宣教。中国古典哲学的这种不合理偏向,导致了一个消极的后果,即哲学发展了几千年,人性也被压抑了几千年,从本质上讲,中国哲学是一种规范哲学,立在规范的层面,教导做人的义理,践行教理的垂训,没有帮助人们寻找到自身价值的复归。规范的价值取向应是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独立人格精神的完善,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能力的发挥。

      实用主义哲学可以说是强调哲学的现实功用的典型,凡是有用的都变成了真理,这种价值观只重功利,不重规律,只注重金钱,轻视道德和人格,它们把效果放在首位,用效果去规定行为,用行为去规定人的动机,无视人的主体地位,只见功利的科学造就了只见功利的人,当然,利益、物质条件也是人生存的条件,但不是人生存的目的。

      可见不论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是政治、经济的发展,如果不为实现人的价值服务,那么它们就不具有任何价值。我们说哲学的价值既不在于它能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不在于它能为现实服务,而在于实现人的价值,更确切地说,哲学的价值的本质就是人的价值。人的价值是哲学价值的核心,科学技术、政治经济的发展则只是实现人的价值手段。罗马俱乐部前主席A.佩西在80年代初就明确指出:“世界上不存在任何先于人类发展或与人类发展不齐头并进的经济发展。”(注:《未来一百页——罗马俱乐部总裁的报告》中国展望出版社第81页)

      二、哲学的价值理性与社会发展

      “价值哲学”这个名称最早是新康德主义弗莱堡学派对他哲学的命名,文德尔班认为:“哲学只有作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科学才有生命力。哲学以具有普遍意义的那些价值作为自己的领域。”(注: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1926年英文版第66页)所谓价值是指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的关系,其本质是客体对主体的意义。

      哲学必须把对时代发展的终极关怀作为己任。发展问题是我们时代的主旋律,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历史总是朝着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方向,这是社会发展的总规则。那么,哲学为时代的发展应担负起什么样的责任呢?

      (一)整合社会发展的凝聚力、向心力

      我们的社会正处在激烈变革的时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是社会运作中最引人关注的时候。在每一次大变革,大动荡的时候,都伴随着人们价值观念的激烈碰撞,都改变着原来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价值观念,而每一个社会要想稳定都期望人们价值观念的统一。在社会利益大改组之时,人们价值观念的冲突成为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现代化转型对社会生活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带来了人的情绪浮躁不安,也产生了人性对物质利益的贪欲,导致了人性向多层次的分裂,人格的多层次化,人的价值观念多元化。物质利益的追求不可能使人人团结一致,使人心有同一向度,恰恰相反,物质利益的贪求使人心分裂,使社会整体个体化,导致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多样化的社会文化生活造就了多元化的社会文化观念,但这些观念并非犹若沙粒纷然杂陈,在个体的社会生活中它们被整合为一种有其内在凝聚力的观念体系,即个体的价值观念体系,而作为哲学的价值为时代的发展寻找凝聚个体价值观念的精神俱乐部。价值本身就意味着规范和调节,从而实现从价值取向向价值定向的转换,使它们凝集成为一股合力,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处于动荡社会时期的中国思想家墨子指出:价值标准、价值取向的不同是造成社会纷乱的重要原因,并指出“一同天下之义”。认为只有“一同天下之义”,才有可能稳定社会秩序。在今日中国也有不少人期望能通过价值观念的重塑,使社会走向稳定和繁荣。文明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人们安居乐业的社会,个性的创造力和社会相对稳定的生存和发展氛围,正是文明社会健康运行的基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