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实践标准思想的坚持、运用和发展

——纪念“真理标准问题讨论”20周年

作 者:

作者简介:
马绍孟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郝立新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原文出处:
党建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8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20年前,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席卷全国,对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和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即将跨入21世纪的今天,体现在邓小平理论精髓中的实践标准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并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从一定意义上说,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就是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地坚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标准的思想,总结和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和规律的过程。深入地理解和把握邓小平关于实践标准的思想,对于进一步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及其精髓,自觉地坚持和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思想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所以能够制定并实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深深得益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邓小平同志领导和支持了这场讨论。他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宏大气魄和理论勇气,坚持和捍卫了实践标准的思想,为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思想基础,做出了历史性的伟大贡献。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早在一个半世纪以前,马克思就明确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55页)恩格斯认为, 对不可知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225 页)列宁后来对此总结道:“我们已经看到, 马克思在1845年,恩格斯在1888年和1892年,都把实践标准作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列宁选集》,第2卷,98 页)毛泽东在《实践论》中也指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选集》,第1卷,284页)实践标准的思想正确地反映了认识的本质和规律,它本身就是经过无数次实践证明了的颠扑不破的真理。这一思想在一个多世纪的共产主义运动中,特别是在把马克思主义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的实践过程中,显示出巨大的科学力量。

      邓小平同志关于实践标准的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但不是简单地重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词句,而是结合我国实际,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认为这场讨论实际上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实践标准是破除思想僵化,扫除个人迷信的锐利武器。通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邓小平同志把坚持实践标准同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冲破“两个凡是”的藩篱,正确评价了毛泽东思想,强调要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一方面,必须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继续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另一方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思想既针对教条主义,要求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又针对经验主义,要求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革除积弊,推动社会发展。邓小平同志说:“就全国范围来说,就大的方面来说,通过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和‘两个凡是’的争论,已经比较明确地解决了我们的思想路线问题,重新恢复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邓小平文选》,第2卷,190页)从一定意义上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实践标准思想得到充分的肯定,是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理论先导。

      二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邓小平同志始终坚持实践标准的思想,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认识的起点和基础,为创立和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实践标准的思想渗透在整个邓小平理论之中,体现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作出的每一项重大决策之中。

      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是坚持实践标准、解放思想的结果。实践标准的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基础。“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邓小平文选》,第3卷,258—259 页)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邓小平同志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勇于探索并第一次初步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高难度的历史课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伟大飞跃。

      从实践出发,从国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来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性质,是邓小平同志坚持和运用实践标准思想的突出特点。我们党在一个时期内曾经深受教条主义的危害,犯了超越社会主义历史发展阶段、急于求成、急躁冒进的“左”的错误。邓小平同志总结了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根据中国底子薄、人口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等特点,在科学地分析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作了科学定位。“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邓小平文选》,第3卷,252页)他告诫我们,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否则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我们党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并主张在实践中勇于摸索经验。“搞社会主义,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方法,包括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我们都采用。这是个很大的实验,是书本上没有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130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实践标准思想的指导下,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这已被实践证明是无比正确的方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