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理论界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争议还比较大。尽管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继续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者,都同他们固守既成的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偏狭理解有关。过去,人们总习惯于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最终归结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问题。这显然过于简单了。为了有助于人们就哲学的基本问题达成共识,本文就“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完整内涵,作一简略的分析。 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一方面”:思维和存在的对立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9页)在这里,思维和存在是一对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应是矛盾的联系或曰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若离开这种辩证的矛盾联系,我们就无法真正全面而科学地揭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正如恩格斯所说,一方面是指“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同上第220 页)这实际上就是体现思维和存在的对立。因为,在回答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问题上,思维和存在是相互排斥的:肯定存在就必然要否定思维;肯定思维就难免要否定存在。而这又是哲学家们首先必须作出回答的问题。正如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所指出的:“思维与存在的对立是哲学的起点”。笔者以为,恩格斯也是从这个“起点”出发来说明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第一方面的,即要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互排斥或相互对立。如果看不到这种对立,就不可能正确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从而也谈不上真正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庸俗唯物论就是一个犯这种错误的典型例子。 当然,思维和存在的对立不是绝对的对立,因为它们是作为一对矛盾的两极而相互排斥的,这种相互排斥必然以双方的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相互作用即辩证统一为前提。二元论正是离开了这个前提来回答世界的本质问题,所以导致了一系列错误的结论。尽管现在的人们一般不会再简单支持“二元论”的观点,但在“何者为本原”问题上往往离开了它们的“矛盾”联系来解释,即认为“本原”和“派生物”不是同时并存的,不构成现实的矛盾,所以仍难免要把它们绝对对立起来。实际上,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上,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固然并非“同时态”的矛盾,但却是一种“历时态”的矛盾。因为,它们之间的这种“前后相续”不是偶然的联系,而是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从而构成相应的因果关系。物质是“本原”,但它只有同“思维”发生关系时,即被“思维”所反映时,才能够获得哲学的意义;而精神作为“派生物”,它也只有依赖于物质才能得以产生,并能动地反映物质,进而成为哲学的基本范畴。不同精神发生任何关系的单纯“自然”的物质,不具有哲学的意义,当然也不能转化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存在”;不同物质发生任何关系的精神,且不说谈不上是哲学基本问题意义上的“思维”,甚至连存在都是不可思议的。正因为思维和存在构成“历时态”的矛盾,所以它们之间的对立不是绝对的对立,而是以统一为前提的。 关于“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哲学意义,恩格斯说得非常明确:“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以某种方式承认创世说的人(在哲学家那里,例如在黑格尔那里,创世说往往采取了比在基督教那里还要混乱而荒唐的形式),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而且,恩格斯还特别强调指出:“除此之外,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它们在这里也不能在别的意义上被使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第220页)但是,理论界过去对于这一方面含义的理解, 恰恰违背了恩格斯的原意。这大致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是认为,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归根结底也就是“谁先谁后”的问题(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三版,第7页)。人们也因此而认为, 唯物主义主张“存在先于思维”,唯心主义主张“思维先于存在”。笔者认为,上述“归结”或推论是片面的。一方面,“谁先谁后”反映的仅仅是一种出现的时间顺序关系,而不一定是内在的必然联系;“何者为本原”固然也会涉及存在和思维的的先后关系,但它更重要的是内在的必然的关系。所以,把后者归结为前者,难免导致其中“必然性”关系的“丢失”,从而是片面的。另一方面,就是撇开思维和存在的必然联系不说,它们之间的“先后关系”也不是绝对的,是不能作为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的。若从人类原始思维的发生来说,即仅仅局限于最初意义上的“何者为本原”来说,当然是自然界在前、人类思维在后;但随着人类思维的产生和发展,特别由于人类越来越多地把握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思维的“预见性”或“前瞻性”功能会日益增强,就不能简单断言,存在永远在“前”,思维绝对在“后”。马克思曾经指出:“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2页。 重点号系引者所加。下同)。毛泽东也曾说过:“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做就必须先有人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方能做得好。”所以他称“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28页)。在这里, 他们所提及的“先后”关系,显然不是绝对的“物质”、“存在”或“行动”在前,“精神”、“观念”、“主观”在后。在无限发展的物质和精神、存在和思维的矛盾运动中,随着条件、时间、地点或特定所指的变化,它们的“先后”关系是不断地易位的。简单断言“唯物主义主张存在在前,唯心主义主张思维在前”,那是形而上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