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前沿问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胡为雄,1953年生,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教授。

原文出处: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内容提要: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前沿问题主要是对人、主体、价值、发展、科技哲学、伦理的研究,人的研究是最早着手且难度较大的问题,目前主要是在哲学层面进行思考。主体研究实质上也是人的研究,它是侧重同客体的对应关系角度来考虑主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受动性。价值研究主要是研究客体或物对人的效用和人自身的价值。发展研究是探讨人类社会整体及各个领域的进化和人自身的进步。科技哲学是研究自然界、人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从科学技术和工艺上揭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及与人自身的关系。伦理学主要是揭示伦理规范与利益、与人性及与环境的关系问题。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8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近20年来,我国哲学界除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和原著进行系统研究从宏观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外,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诸多基本理论尤其是前沿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本文仅就学界对人的研究、主体研究、价值研究、发展研究、科技哲学、伦理学等几个前沿问题的做些考察。总体上看,这些前沿问题之间都有比较密切的联系,都是探讨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前沿问题的研究,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不断得到完善和充实,更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充满活力和时代特色。

      人的研究

      对人的哲学思考是当代中国哲学最早关注的一个问题。自1978年来即已开始对人的讨论,讨论的内容主要是人性、异化和人道主义;其研究起点多是从指向过去开始,即在对文革十年浩劫置人民于非人境遇的批判中展开理论思索。1978年12月发表的《关于“异化”的概念》一文最早论及此问题。该文重点探讨了马克思早期的异化思想,指出《资本论》中异化仍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并强调马克思关于消灭异化的道路是实现共产主义思想。自此文发表后,对人、异化、人道主义问题的关注者日众。到80年代中下期,对人的讨论同对主体的讨论结合在一起形成热潮。这种讨论促动着人学这门学科的建构。国家科研管理部门这一阶段亦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的指导,1988年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中,即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研究”选题。

      而到90年代,对人的讨论主要有两个主要方面:一是理论上怎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去建构人学,并就马克思主义的人学对象、内容和研究方法展开探索;二是实践上结合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现实进程与人的关系展开探索。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人的研究甚为瞩目,尤其是1997年其全国性学会——中国人学学会成立并召开中国首届人学讨论会后,人学研究引起新的热潮。至此时止,国内发表有关哲学人学的论文约有3千余篇,著作数十部,产生了一些质量较高的研究成果, 还出版了两部辞书:黄楠森等主编的《人学词典》(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版),孙鼎国、李中华主编的《人学大辞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这两部词典各有侧重:前一词典由总论、人学、人性、人的需要、人的价值、个人、人本主义、人的起源、人的发展、人的未来、人体结构与机能、人与自然、人的经济生活、人的政治生活、人与法、人的文化生活、个人生活方式与社交活动、人的内心世界、人学研究历史等篇目构成,其结构严谨、内容宏博;后一词典则由东方人学、西方人学、中国人学、马克思主义人学四大部分组成,洋洋大观,重在人学历史理论。这两部词典的编纂既是对以往研究成果的汇集,亦为今后的人学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工具。

      众多的论文、著作,其内容主要涉及五大方面: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观;人学基本理论如人性、人的本质、能力、个性、需要、权利、自由、解放、价值、全面发展、个人与群体、社会;人学史如西方人学理论、东方人学理论;社会主义建设与人的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这些论著,或较好地说明了人学的基本问题及其理论与实践的重大意义;或较详地挖掘并较完整地阐发了马克思的人学理论;或结合现实来探讨作为主体人作用,并提出能力本位观点,将其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人塑造核心;或多方位考察了人的存在形式;或就人与自然关系作出新的探索;或指出认识人的本质必须坚持自然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观点,等等。

      除专门从哲学角度对人进行探讨以外,研究界还跨学科对人进行综合研究。如结合政治学、法律学、社会学研究人权、人格、人的自由以及现代人的困惑等问题。当然,研究人体科学的论著至此时已大量问世。此外,国外的人学理论在这一阶段被更加全面地介绍进来。自80年代以来除商务印书馆重印或新出了汉译名著,三联书店、上海译文出版社、重庆出版社等较系统地出版了不少国外名著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还专门出版了三辑《国外学者论人和人道主义》(1991年),选编了西方、前苏联和东欧学者的人学名著。这些国外名著为中国学者研究人提出了极为便利的思想资料,节省了人们的时间和精力。

      在这一阶段的讨论过程中,渐渐形成了一些有影响的学术势力和研究中心,如北京大学人学研究中心,吉林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等。北京大学人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1年4月,是国内最早的人学机构。它在校内开设人学原理、 中西人论比较等课程,举办有关人学的理论报告,并主办人学理论讲习班。俄国科学院人学研究所所长弗罗洛夫等国外学者亦到中心座谈过。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则从1993年起就开始招收人学专业的研究生,注重基本理论研究和资料开发工作,把握国内人学研究进程,评价人学研究水平。这种研究,得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全国各地的一些研究者都获得了有关人学研究项目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些省市的科研部门也先后对人学研究投入了人力物力,已成立或正在筹建人学研究机构,如河北省、河南省已分别于1995年1996年成立了人学学会。

      从世界人学兴衰的历史进程看,中国人学领域的这些争论确属初生期的争论,具有初生期的特点。而人学研究要获得进一步发展,应注重四个方面:一是重新精读马克思主义原著,既把握其科学体系,亦弄清其具体论点,例如“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的论点。二是适时把握现代人的生活现实,多年进行微观研究。三是全面清理世界(尤其是自文艺复兴以来)对人的研究历史,采撷世界人学精华。四是吸取现当代科学的新成果,实行跨学科综合研究。这里,研究者的知识素养有重大关系,如果哲学人学工作者多了解一点现代自然科学特别是生命科学、生物学、基因工程、人体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多同科学家举行圆桌会议,人的研究肯定会有一个大的改观。在目前,中国的人学是哲学性的科学,无论就其对象还是方法都没有达到作为一个独立完整学科的地步,更多地是处于哲学性讨论的状态。不管怎样,中国大地上人学的兴起,主要是这一社会内部经济、政治改革推动的结果,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内在要求。但人学理论的研究及其与之相关学科的发展,又给社会实践以推动作用,给实践以思想上的启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