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治理机制与供应链绩效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作者简介:
冯华,施雨玲,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聂蕾(1992- ),通讯作者,女(汉族),湖北孝感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供应链与物流管理,E-mail:nielei920908@163.com(湖北 武汉 430072)。

原文出处:
中国管理科学

内容提要:

本文构建起了供应链治理机制与供应链绩效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理论模型,并进而对信息共享在其中所起的中介效应及信息技术水平在其中所起着的调节效应进行剖析。以380份来自于供应链相关岗位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的问卷作为样本,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社会控制、正式控制、信息技术水平、信息共享及供应链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社会控制对信息共享及供应链绩效均产生正向影响,信息共享对供应链绩效也产生正向影响;而正式控制则对信息共享产生显著的负向作用关系,且其对供应链绩效的作用关系并不显著;(2)信息共享在社会控制和供应链绩效之间的作用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的作用,但其在正式控制-供应链绩效间的中介作用则并不显著;(3)信息技术水平对于社会控制-信息共享和正式控制-信息共享间的关系具有调节效应。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物流管理
复印期号:2020 年 06 期

字号:

       文章编号:1003-207(2020)02-0104-11

       DOI:10.16381/j.cnki.issn1003-207x.2020.02.010

       1 引言

       随着全球竞争加剧、经济不确定性增大以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演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信息技术在供应链合作中所起着的作用也日益凸现。对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关系进行适当的治理可以明显提升供应链整体的绩效[1],不过,绩效提升效果很大程度上受核心企业所采用的治理机制类型影响。所谓治理机制,即企业为降低其商业关系中的机会主义行为、依赖性以及不确定性而采取的一系列应对方法[2],其中,“正式控制”(FC)和“社会控制”(SC)[3]是两种倍受关注的治理机制类型。有效的供应链治理有助于提高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共享水平(IEL),此外,节点企业间均衡的信息技术(IT)水平对供应链整体所共享的信息也将产生不容忽视的作用。已有研究认为,节点企业可以通过提高自身及其所处供应链的信息技术水平来促进伙伴间的信息交换与共享,从而减轻“牛鞭效应”,并提升供应链的整体绩效。信息技术水平的重要作用已经在很多跨国公司实践中得到了证实,如Wal-Mart、IBM和香港利丰贸易等企业。例如,利丰贸易通过将信息技术与管理相结合而有效实施了基于无边界生产的虚拟生产模式,该供应链中的合作伙伴借助于信息化平台,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同步化和集成化,消除了因时间和空间而带来的信息不对称性,在增强合作伙伴间的相互信任与承诺的同时,减少了基于契约的正式控制的必要性,使得供应链整体像一个分工合作的虚拟企业共同体一样运作,大大增强了该供应链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关于供应链治理机制、信息技术、信息共享和供应链绩效的已有研究侧重于对相关概念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分别展开探讨。其中,Huang等[4]研究发现治理机制与供应链绩效之间既存在直接作用关系,也存在交互作用关系;海峰和聂蕾[5]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社会控制以信息共享和供应链柔性为双重中介对供应链绩效产生间接影响;但斌等[6]提出,信息共享能够对制造商之间的竞争起到协调作用,提高供应链整体利润,并激励制造商主动共享关键信息;徐伟等[7]通过构建二级闭环供应链模型,指出内部利润分配规则和联合对外行动决策能够促进供应链信息共享的实现;冯华等[8]认为供应链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能够影响节点企业间的信息交流水平;Ye Fei和Wang Zhiqiang[9]也认为信息技术的使用有利于促进节点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朱树婷等[10]通过对来自213家中国制造企业的调查数据进行层级回归分析揭示出了企业间信息系统能力对合作绩效的影响机理。然而,鲜有研究将供应链治理机制、信息技术水平、信息共享和供应链绩效综合进行研究,此外,已有研究大多将信息技术水平视为信息共享的一个维度,或是将信息技术水平作为信息共享的前因变量[11-14]。鉴于此,笔者基于企业的调研数据,对供应链治理机制与供应链绩效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信息共享在其中所起着的中介效应进行探讨,更进一步,将信息技术水平从信息共享中剥离出来作为调节变量进行单独研究,深入剖析其在供应链治理机制与信息共享的相互作用关系中的调节作用,以期对供应链治理机制、信息共享及供应链绩效之间关系的已有研究结论进行证实/证伪,进一步拓展供应链绩效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为核心企业提升其所处供应链的绩效提供借鉴。

       2 概念界定

       2.1 社会控制和正式控制

       存在于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权利冲突及机会主义行为对节点企业间维系长期的紧密合作关系具有阻碍作用,为了弱化这种负面影响,学者提出了“社会控制”和“正式控制”这两种基本的治理机制[3,5]。“正式控制”主要通过明确的合同规定成员责任、义务和相关奖惩机制[15],该机制主要依赖于明确的合同和密切的控制;而“社会控制”(也称关系治理)则依赖于在成员中培养相同的文化和价值观,采取共同参与式的问题解决方式,鼓励协调合作伙伴利益的特定行为,减少机会主义行为发生的可能性[8,16],其最显著的两个特征是共同的目标和信任。

       2.2 信息共享

       信息共享是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避免在信息采集、存贮和管理上产生重复浪费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供应链中共享的信息具有多种类型,如订单信息、库存信息、产品能力信息、销售信息、新产品开发信息、需求预测信息及其他信息。而且,在共享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充分性和可信度方面,信息共享质量应该是多维度的。大多学者认为,信息共享是有效供应链的重要特征之一,能够减轻牛鞭效应的负面影响,有利于节点企业实现供应与需求的有机衔接,提高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5,17]。信息共享为供应链核心企业改进预测、同步生产和交付,以及协调库存相关决策提供了信息支撑[18]。

       2.3 信息技术水平

       信息技术,是对管理和处理信息的各种技术的总称,信息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开发设计及安装实施主要是使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在供应链中的有效使用能够大幅度降低合作伙伴间协调、通信和信息处理的成本[19],因此,由供应链核心企业所主导的信息技术在各个节点企业中的使用对于核心企业及该供应链获取竞争优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IT使得供应链节点企业间共享信息的数量和复杂性均得以加强;其次,IT为节点企业之间共享实时的供应链信息(包括,库存水平、交货状态以及生产计划和调度计划等相关信息)提供了可能,便于核心企业更好地管理和控制其所处供应链的运作;最后,IT还有助于节点企业之间的业务预测和调度保持一致,实现更高层次的供应链协调[20]。诸如电子数据交换(EDI)和网络技术等就是信息技术的典型运用。

       2.4 供应链绩效

       供应链绩效,是指围绕供应链的目标,对供应链的整体运行绩效、供应链节点企业以及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所做出的评价。Zelbst等[21]认为供应链绩效是在质量和成本方面满足终端客户的能力。Lee等[22]使用“效率”和“有效性”作为衡量供应链绩效的关键变量,其中,效率是使用最少投入提供服务的能力,有效性是适应客户特殊要求的能力。Angerhofer等[23]则选取了可靠性、灵活性、质量和效率四个指标来对供应链绩效进行衡量,其中,可靠性是指保质保量按时交付产品的能力,灵活性是指能够快速对各种变化做出有效反应的能力,质量衡量了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让客户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而效率则与库存水平和生产成本的降低以及产量的增加等有关[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