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发展研究存在的几个问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雄,1953年生,哲学博士,现为空军政治学院教授; 王善平,1971年生,现为空军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
江海学刊

内容提要:

我国社会发展问题的哲学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转换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凸现哲学研究的个性、强化历史哲学的角度、注重经济哲学的切入点、注意由解释功能向方法论功能转换。在新形势下正确认识哲学学科的理论方位,发挥哲学的功能优势,是深化社会发展问题研究的根本途径所在。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8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自80年代始,我国学术界开始跟踪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多学科齐头并进的研究局面逐渐形成,构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理论的学术使命被提上日程。在哲学界,对发展问题十多年的艰辛探索,已取得较为辉煌的成就,它突出地反映在:翻译并出版了一批国内外颇有影响的社会发展理论著作或论文,译介引进工作进入深度研究的阶段。哲学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正逐步形成一体化的研究体制,共同致力于探讨人类整体、全面、协调发展这一事关全球利益和人类终极关怀的课题。随着研究信息量的扩大与知识结构的更新,社会发展哲学元理论的研究在许多方面有所突破。如社会发展思想史的演化从学理上得到初步梳理,社会发展研究的问题域得到极大扩展与深化,理论视野进一步拓宽,理论思维空前活跃,提出了一些社会发展的新观念和新思路。在一些传统课题深化研究并被赋予当代内容的同时,新的研究课题日益现实化。提出了诸如发展主体性、发展的全球意识、可持续发展、社会深度发展、社会发展的机遇和代价、社会转型、发展哲学、发展价值观、发展的世界性与民族性、交往与社会发展等一系列重大课题,并推出了一大批具有较高质量的专著和论文。

      笔者以为,所有这些成果的取得,说明哲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研究视域的调整,正走出传统意义上研究范式的危机与困境,“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精神已愈来愈成为广大学者们研究成果中的自觉理性。另一方面也确证了如此事实:一种历史观念或历史认识理论的问世,取决于该观念或理论赖以生成的历史实践的成熟度,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的巨大成果,反映了当代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发展、社会变革的历史实践正趋于成熟。

      可是,也应当看到,社会发展问题无论从时间上或空间上来说,它都要比我们主观上的想象和预测更具有广延性、持续性和深刻性。为此,前期的研究成果只能是一种阶段性的认识界碑。哲学界深化社会发展的研究,任重而道远。目前的研究存在的问题还很多,这里,我们仅就如何更加凸显哲学研究的风格,提出四个方面的问题,供学界同仁参考。

      一、当前要特别注意哲学学科在多学科社会发展理论研究中的优势与定位问题。既要防止哲学脱离于各门具体科学研究的成果,搞“单打一”的空洞抽象演绎,更要防止在吸收众多学科研究成果的过程中,失去了哲学自身研究的特点和个性,把社会发展的哲学研究变成了发展社会学的研究或政治学、生态学的研究。

      不可否认,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哲学研究有着一种良好的氛围和条件。国内外有关发展社会学、发展经济学、发展政治学、发展生态学、发展战略学等一批新兴学科提供了社会发展研究的最新信息和广阔知识背景,它客观上使得哲学的研究有了全面综合和高度抽象的可能。但也应当承认,一些哲学理论工作者一味地注重相关学科研究成果的吸纳,擅长于借用这些学科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和概念范畴,甚至连具体内容的阐述都带有浓厚的相关学科的“色彩”。难怪有学者说,近几年哲学有关社会发展研究的论文发表了不少,可是有的文章读起来颇有社会学或生态学研究的味道;近几年来哲学有关社会发展研究的学术会议开了不少,可是有些会总令人感到其宗旨有远离哲学学科之嫌。

      哲学学科的研究优势能否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哲学自身的准确定位。它既不能走向研究方法的独断化,研究体系的封闭化,也不能背离自己的学术立场陷于“产权界定模糊”的状态。亚里士多德说过,哲学是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being as being)的学问,也就是说,哲学所关注的是感性化世界背后的本质存在问题,而不是杂多的现象界感性存在的问题。作为社会发展问题研究的“存在的存在”又是指什么呢?笔者以为这并不是任何具体学科的任务,因为它们只占有“存在”的一些部分来研究存在的实体和属性。如社会学主要研究社会发展的社会结构层面的转换以及它所带来的社会变迁的效应;经济学主要研究社会发展中经济结构的总量波动如何向社会系统结构宏观变动的传递关系。作为存在的存在,主要是回答存在何以是存在,何以能存在的问题。换言之,支配社会发展存在的能动主体是什么?其历史发展的价值意义何在?因而,哲学对社会发展研究的确定,不单在发展本身中有根据,还在社会的主体——人自身中有根据。后者比前者更重要。马克思曾把唯物史观考察社会现象的根本方法表述为:“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与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1页。)明确地说,研究社会发展问题的哲学定位应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并以此来建构社会发展的总体性原则,把发展与人的生成、道德的提升、历史的进步等人类学目标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发展问题也是一个属人的历史实践问题,离开实践,发展研究便只能驻足于大而无当的抽象演绎层面而无法切入现实的世界中。因此,哲学在多学科社会发展研究中既要保持形而上的理性品位,又要保持形而下的实践风格。其研究领域主要有:(1 )寻求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与理念,赋予对象研究应有的历史感和深刻性;(2 )确定驱动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因和动力系统,回答社会发展的综合因素、变量函数、相关条件及其作用机制;(3 )探究社会发展与历史主体的自主性实践活动的关系,从人的自由自觉活动方面去思考社会发展的本质,解析社会演化创新过程中人的工具手段、价值取向、理性设计、制度调控以及精神现象等问题;(4 )研究社会发展如何实现“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与“完成了的人本主义”,即“人—自然—社会”高度和谐、统一发展的问题。总之,哲学对社会发展的关注要保持“属人的”、“整体的”、“内在的”、“综合的”、“过程的”、“辩证的”、“实践的”特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