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唯物史观基础

作 者:

作者简介:
吴晓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内容提要:

随着时代课题的展开和当代政治哲学议题的介入,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研究兴趣也空前高涨。由于现代性意识形态及其主导的知识样式的巨大遮蔽,唯物史观在政治哲学中的贯彻面临着种种障碍。最主要的障碍来自意识形态的神话学,这种神话学以现代性的观念或范畴(特别是“正义”“平等”“自由”等)作为整个理论的立足点。与此相反,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决定性根基不是观念世界之任何一部或全部,而是社会—历史的现实。唯物史观的立场在批判地占有黑格尔现实概念的同时,将立足于“神圣观念”的抽象普遍性揭示为一种超历史的幻觉,即“原始的意向、神秘的趋势、天命的目的”。因此,对于执马克思之名的政治哲学研究来说,首要之事在于深入社会—历史现实,通过这种深入来展现其思想路线和理论任务,从而积极地阐明马克思政治哲学之本已而深刻的当代意义。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20 年 06 期

字号:

       近年来,随着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学术上的持续展开和专题化,随着某些当代政治哲学或政治理论之重大议题的介入和影响,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研究兴趣空前地高涨起来,并初步地产生出一些值得关注的研究方案与成果。这样的研究往往致力于探讨马克思关于“自由”“正义”“平等”“公平”等观点,集中考察马克思关于个人与社会、社会与国家等的关系问题,并试图使研究能够与当代政治哲学的某些议题相契合以形成理论上的对话。这方面的研究努力是积极和有益的,但正是由于此类研究在展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种种趋向,需要我们特别强调并深入阐述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唯物史观基础。因为尽管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政治理论的基础这一点几乎是众所周知的,但由于现代性意识形态及其主导的知识样式(知性知识)所形成的强势遮蔽,唯物史观在政治哲学中的运用往往遭到严重阻碍,并因而使马克思政治哲学的诸多要义陷入重重晦暗之中。为了从这种晦暗中决定性地摆脱出来,不仅要求将唯物史观的原则在执马克思之名的政治哲学研究中贯彻到底,而且要求在这种贯彻中制定出明确的思想任务和理论路线,以便在同当代思潮形成真正批判性对话的同时,能够积极地阐明马克思政治哲学之本己而深刻的当代意义。

       在德国哲学语境中,政治哲学属于国家哲学和法哲学(或一般而言的法哲学)。在马克思看来,由于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是“唯一与正式的当代现实保持在同等水平[al pari]上的德国历史”,又由于这种哲学在黑格尔那里得到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终的表述”,所以,迄今为止德国政治意识和法意识的“最主要、最普遍、上升为科学的表现正是思辨的法哲学本身”。①如果说,马克思自1843年开展出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分析乃是一个本质重要的思想事件,那么,这一事件便在它的行程中决定性地产生出双重的理论后果:一方面是唯物史观的创立,另一方面是对一般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其典型表现或最终完成)的批判。这样的理论后果之所以是决定性的,不仅是因为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学说——当然包括政治哲学——是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的,而且也因为唯物史观本身在哲学的根本之点上与一般意识形态构成最明显也最本质的对立。对于任何熟悉马克思的学说及术语的人来说,此间所谓的“意识形态”无非是指这样一种“虚假观念”:它是对现实关系的颠倒反映,但它对现实关系本身却是完全无知的(它阻碍这种认知并使其成为不可能);由于意识形态从根本上将现实事物的本质性归结为思想、意识、观念等等,所以马克思在哲学上也时常将之当作观念论(即唯心主义)的同义语来使用。

       意识形态的根本立场是,“相信现实世界是观念世界的产物”②。如果说黑格尔以绝对观念论完成了现代形而上学,那么,他的体系也构成德意志意识形态——从而一般意识形态——的真正哲学后盾。因为这一绝对的并且也是最终的观念论体系在把物质世界变成观念世界的同时,也把整个历史变成思想的历史。不仅如此,“德国唯心主义和其他一切民族的意识形态没有任何特殊的区别。后者也同样认为思想统治着世界,把思想和概念看作是决定性的原则,把一定的思想看作是只有哲学家们才能揭示的物质世界的秘密”③。因此,一般意识形态的实质在于,认定思想、意识、观念等等对于现实世界来说具有无所不在的支配权和统治地位。那么,唯物史观在这里又意味着什么呢?它意味着同一般意识形态(及其哲学后盾)的批判性脱离,它意味着全面而彻底地解除思想、意识、观念等等对于现实世界的支配权和统治地位,它还意味着从现实世界本身——从人们的现实生活、现实关系——出发来揭示和把握各种意识形态的本质。由于这一哲学上巨大变革的内容大多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所以这里只需简明地提示若干要点就够了。对于马克思来说,问题首先在于并且最终也在于哲学的本体论(ontology,或译存在论)基础,而这一基础上的革命性变革通过下述命题被明确地道说出来:“意识[das Bewuβtsein]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das bewuβte Sein],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④如果说,黑格尔哲学乃是现代形而上学的完成(现代形而上学自笛卡儿以来就是以“意识”或“我思”的基本建制来制定方向的⑤),并因此构成现代性意识形态的哲学支柱,那么,除非这一哲学在本体论上被决定性地颠覆,否则,意识形态的各种幻觉就不可能烟消云散,唯物史观的学说也不可能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当意识、思想、观念的本体论特性(存在特性)被追究到并被把握为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时,意识形态的“倒立呈像”就从根本上被翻转过来了:不是观念世界产生、规定和支配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现实关系,恰恰相反,整个观念世界是在人们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因而不过是这一生活过程在观念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唯物史观正是在这里从根本上摧毁了意识形态立足其上的哲学根据,即思想、精神、观念等等对于现实世界的统治地位,从而决定性地表述了与之截然相反的原则或原理:“因此,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不再保留独立性的外观了。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而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