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类哲学的基本内容 “类”或作为类的概念由来已久。古希腊,尤其在柏拉图哲学中,就有“种类”、“类的人”,以及“人类”等提法,但它们的本质都是不同意义的思维中的“理念”。到了近代,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和其后的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都对人类的本质、类与个体的关系等问题作过论述。马克思对类则作了唯物史观阐释,解决了历史发展的主体性、动力性和规律性等一系列问题,强调作为实践的人具有的类本质在共产主义这个理想社会实现时将得到根本性的提升。 我国哲学界围绕马克思的类特性、类本质等“人类性”思想,在80年代就进行了研究和讨论。比如,王锐生教授曾就此发表过一系列论文:《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中的类范畴》、《类与个性:21世纪的价值选择》、《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建设三题》、《唯物史观与类概念》等,他的基本观点是主张应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从当代迫切需要的课题来考察类的发展,并对它“作历史的、具体的分析”。而且,“在此基础上确认关于类的价值选择”,这就是“把人类整体作为参照系来思考问题”。但是,又必须正视“仍然存在的民族、国家、阶级之间的界限与利益差别”,即便在下个世纪的理想价值观也必将“形成一种辩证综合个体与整体的价值取向”。限于篇幅和本文主题,恕对此不加细论。然而,由此却可看出,我国80年代以来,从对人道主义的讨论,到人的主体性问题的研究,再到这世纪之交高清海教授提出的“类哲学”所引起的广泛的重视,其实质是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之唯物史观研究、探索的逐步深化。 笔者认为,高教授的“类哲学”有其深刻的时代理念意识。从他这几年诸多的文论看,他着重强调人和哲学的一体化,“人是哲学的奥秘”。但环顾“全球性问题”,中国市场经济的种种现实,再反思中国哲学的历史和现状,尤其把哲学看成终极存在的“绝对真理”,他深感哲学的“生存危机”。但又如他自己所言,“这正是哲学将要走向新生的前夜”,而“类哲学,就是哲学的现实和未来”。对于上述问题,只要我们“在破除了‘种’的观念方式、确立了‘类’的理念之后,都可以迎刃而解。”高教授的基本思路是:人在类的实践活动中,逐步演化为自为的、超越宇宙生命的人格化身,即创生为“超物之物”;人的如此的生成为人的过程,马克思曾经归结为三种历史形态:“人的依赖关系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形态”,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人格”联合体形态;这三种历史形态正好与人的群体本位、个体本位和类本位“三种发展形态”相对应,并且都是人的类本性的不同展示。这样,人逐步“进入自觉的类存在”,它所体现的“‘否定之否定’的统一”同人与宇宙“这二者的统一,正是‘类哲学’应有的内容。”从高教授的《人的类生命、类本性与类哲学》中看出它的主要内容包括:(1)它是人的存在的真正主题和核心的内容, 表征着“人是有着哲学头脑和哲学性格的存在”。(2 )这种存在应该是“人不断地脱离种本性的限制”,逐渐地生成、昭示并“实现类本性的过程”,所以“人”是历史发展的产物。(3)但是人必须在扬弃了群体本位、 个体本位后,即经历了这两个发展阶段之后,“人”才能获得自由的、“称得上真正的人”,也就是“以类为存在状态的人”。(4 )所以类哲学揭示了哲学史就是人这个族类在实质上逐步脱离“种”本质,同时生成并演进为类本质的“一种理性映照”。(5)这也可以说, “达到了类意识的哲学即为‘类哲学’”,它是人的自我意识达到“自觉形态的理论”的新的“哲学观”;它是一种“崭新的哲学思想境界、思维方式和思考方法”;这种方法表明人是可以从群体本位所分割的“不同小块”中,以个体本位所“分割成的孤立的单子”中解脱出来,“形成为真正的类存在”。(6)马克思在哲学理论上的变革, 其“真实意义”正在于“为这种类的哲学奠定了基础”;他所谓的“世界的哲学和哲学的世界”,“其精神也就是这样的‘类哲学’”;因此,“只有以类哲学的观点去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才能把握他的思想的真谛。” 二、对类哲学概念持肯定并作进一步阐述的论点 有学者认为,类哲学是指人的基本的社会关系属性消融在普遍关系中的一种理性思维。它不是简单地对人及其存在的描述,而是基于作为实践的人的存在特点所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有的领悟方式,一种超越知性逻辑的对人的思维方式,一种对于只适用“物”的存在方式的形而下的、对象性思维的突破。它是人的自我意识的理性肯定。 有学者认为,人作为“超物之物”正是哲学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底蕴。类哲学是从根本上揭示了类的存在秘密的实践思维方式。就是说类的本性、特质,正是类哲学的内容和核心。 还有的学者认为,类哲学就是以“类”的思维方式考察类现实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它要求“类”以新的哲学视野发现马克思哲学价值的真谛;就是说,从类哲学高度厘清国家民族、全球性和人类性三者之间关系,重新思考当代马克思哲学关于“人类性”的思想。从表面上看,如生态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人口问题等和发展问题的关系似乎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但实质上则是人类自身的问题,这就要求马克思的类理论对这些现实作出说明,而类哲学的时代课题也在于此。笔者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说,类哲学是摆脱当代人类生存困境的理论思维方式,恩格斯说过,“理论思维……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996年版第3卷,465页),也正是这个意思。要真正解决当代人类的地位、 需求及其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从哲学作为人类对时代的自我意识而论,必须有一种全新的哲学维度的理论思维方式。类哲学对此是富有启示性的。 三、关于讨论类哲学的意义 持赞同者中,有学者认为,类哲学给人重大的启迪在于它是把人作为人的存在、发展和完善的本有的理论。从人作为整体的人的角度去反思人与世界的应然的整体关系。人只能用人的逻辑去理解人。人既是一个不断地以其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展示其内在规定,又在此过程中通过“属人世界”的运动的把握赋予它新的规定的存在物。这是类哲学之于人的重要的理论价值。它象征着人对自然本性规定的超越,又是对人只当成知性的对象性存在的突破。从而把人视为在实践中创生、发展的自为规定,是人深入于并内化于自然的对物的超越。所以,环境、自然、世界亦应是人的生命中另一组成部分。这也许是对高教授提出的人作为“超物之物”的具体阐明。我认为,这就摒弃了长期以来由“物质本体论”构成的、以精神和物质的二元对立、以形而下的经验与实证怪圈规定人的模式。实际上,也只有如此,人才有可能逐步地脱离“种”的限定而自觉地进入“类”的存在状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特别是个性的发展,也只能在突破这种模式后才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