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然对人类发展的选择作用及其当代启示

作 者:

作者简介:
韩民青 250002 山东 济南 山东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原文出处:
东岳论丛

内容提要:

人们一直认为,人类的发展已高于动物进化,自然选择不再起作用。本文通过对人类文明史的系统考察,发现在人类发展中仍存在着不容逾越的自然选择作用,它的作用机制不再像在动物身上那样,而是通过对人类文化形态的选择来实现对人类发展的制约。当代人类面临着自然的新挑战,必须积极应战,开拓出新的文化形态。从这个角度看,仅仅依靠可持续发展战略尚不足以使人类成功地迎接自然的挑战,当代人类必须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形成转移式开发战略,才能实现人类文明的新跃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8 年 05 期

字号: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人类虽然比以往更强大,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更加紧张,以致于人类不得不反思到底该如何与自然界相处,自然在人类发展中是否具有选择作用?这种选择作用的具体机制是怎样的?显然,弄清这个问题,对进一步确定当代人类发展的正确方向是至关重要的。

      一、自然通过对文化形态的选择而实现对人类发展的制约

      简单地讲,自然对人类发展的制约作用是客观存在的,这种作用是通过对文化形态的选择机制而实现的。所谓自然对人类发展的制约,就是一种规范和限制。当然,制约并不一定就是阻碍,对人类发展的制约也不一定就是阻碍人类的发展。实际上,自然对人类发展的制约并不是阻碍人类的发展,而是对人类发展的方向不断发生调整、选择、规范作用。从客观上讲,只要人类能适应这种选择,就会不断获得发展,并且保证了发展方向的合理性。当然,如果不能适应这种选择,人类就会遇上麻烦,或者停止发展的步伐,或者走向灭亡。

      自然对人类发展的选择作用,是有深刻的历史根源的。生物进化论认为,生物是在遗传变异、自然选择中实现进化的。遗传变异是生物机体和种群发生的能动变化,自然选择则是环境对生物遗传变异的取舍作用,通过自然选择作用而确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人类是比动物更高级的存在,它拥有一个文化的社会生存内环境,人类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以生存方式和生产方式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发展。生物进化的规律在人类身上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自然对机体遗传变异的直接选择作用变成了自然对文化形态的选择作用。在这个文化选择过程中,自然制约了人类生存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发展,规定了其发展方向和存在模式,从而实现了对人类发展的制约。所以,文化选择成为自然对人类发展实现制约作用的中介,缺少了文化选择的中介环节,自然就无法对人类的发展发生制约作用。正象自然选择作用对于生物而言并不是消灭作用而是规范其进化方向的作用一样,自然对于文化的选择也决不是要断送人类的发展,而是要不断规范人类发展的新方向。当然,也正像自然选择作用要淘汰生物进化中的不适应者一样,自然对文化的选择也会淘汰那些拒绝文化转变,拒绝文化开拓的落伍的人群。

      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文化创造活动,正是生产活动方式的转变,带动了其他各种文化活动及文化成果的转变。所以,生产活动方式是文化形态的核心,它的性质决定了文化形态的性质,它的变化决定了文化形态的变化。自然对文化形态的选择,主要就表现为对生产活动方式的选择。自然对人类生产活动方式的选择过程,首先表现为自然环境及其变迁逐渐不适宜于原本的生产活动方式,这就形成了自然环境对传统生产活动方式的挑战;随着自然挑战的出现,人类为了适应自然环境及其变迁而生存,就不得不逐渐改变传统的生产活动方式,并不断探索新的生产活动方式,对于这种改变与探索,我们把它叫作应战;随着传统生产活动方式的改变和新生产方式的出现,人类新的文化生存方式便形成了,人类也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在文化与人类的这个转变和发展过程中,人类的积极应战固然很重要,但这种应战起源于自然的挑战,并且是挑战的性质决定了应战的性质及随后出现的新文化方式的性质。否则,文化与人类都会在自然挑战面前走向衰亡。所以,人类应战中所创造的新的生产活动方式和文化形态,既是人类主观上积极创造的结果,也是客观上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人类创造与自然选择的有机统一,这在本质上与生物进化是机体遗传变异与自然选择的统一是一样的。

      翻开一部人类史,简直就是一部自然不断向人类挑战,人类又不断应战的历史。从宏观上看,人类生产活动方式已经经历了三次转变,从而形成了文化与人类的三次跃迁,而这些转变都是与自然对生产活动方式的选择作用密切相关的。

      第一次转变,是从古猿的觅食活动向原始人类的生产活动的转变,这就形成了人类最早的生产活动方式和文化形态——采集、渔猎活动。从人类的源头看,古猿向人的转变,实质上就是人类祖先向大自然的挑战做出勇敢应战的结果。古猿向人转变的关键环节是运用工具从事劳动。可是古猿为什么要使用工具从事劳动呢?现代考古学和古人类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类的祖先本来是生活在茂密的森林中,在那种环境中根本不必使用什么工具来生存。然而第四纪的冰期来临了,茂密的森林减少了,古猿面对自然环境变迁的挑战发生了分化,有的古猿群跟随森林的地理变迁而移动,始终保持其树居生活方式不变,从而使它们终于保持了自身的猿类而逐渐演化为现代猿类。而另有一支古猿类则勇敢地接受了自然环境变迁的挑战,从树居生活改营地面生活。在新的生活环境里,获取食物的方式不同了,敌害也更多了。于是,古猿的灵活前肢凭其机能而从事更广泛的活动,开始运用天然石块、树枝以及动物骨角作为工具来获取食物和抵御敌害,从而扩大了它们的食物来源和生活范围。再其后,制造工具又诞生了。古猿终于变成了人类。显然,如果没有古猿对自然环境变迁的挑战的积极应战,没有生活方式的转变,就不会有使用工具的劳动的发生,也不会有人类的出现。

      原始人类诞生后,又正是在应战自然环境的变迁中逐渐完善起来的。根据欧洲考古学家研究结果:在间冰期,远古猎人的足迹遍及欧洲的西北部,使用手斧型的工具进行狩猎;而当下一次冰期来临,他们就往南退避,或者改变生活方式,当时法国和英国南部地区的猎人们主要使用石片工具。不同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显然会影响远古人类的发展状况。从人类历史发展情况看,原始人类发展比较快的阶段往往是人类和自然界严酷的条件作斗争最激烈的时期。”(周国兴:《人怎样认识自己的起源》,第72页)

      第二次转变,是从采集、渔猎文化向农业文化的转变。原始人类的生产活动,本质上是一种采集方式的觅食活动,这包括对各种植物果实的采集和对各种动物的猎取。采集生产是对自然界本已具有的植物动物加以获取的活动,并没有生产出自然界所没有的新食物。所以,这是一种原始的很低级的生产力。人类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转变,乃是从采集活动向农业活动的转变,这包括畜牧业和种植业的产生。从人类历史上看,农业生产的出现也是人类面对自然环境的挑战而作出的新的文化抉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