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

作 者:

作者简介:
黄楠森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原文出处: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本文把近年来有些哲学家否定辩证唯物主义的论据概括为认识论论据、实践论论据和马哲史论据,并一一作了反驳,认为辩证唯物主义的旗帜不能丢,辩证唯物主义是一门科学,不可能推翻,只能发展,而且必须发展。指出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只能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8 年 05 期

字号: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认真贯彻了“双百方针”,我国哲学研究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在一系列问题上都出现了分歧和争论,其中最重要的一场争论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能不能成立。十多年来,相当多的学者或发表论文,或出版著作,以各种方式来否定它,认为它已经过时了,或已被现代科学推翻了,或说它不是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问题,其是非曲直不能不搞清楚。

      人们提出了种种论据来否定辩证唯物主义,我认为这些论据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论据,即认识论论据、实践论论据和马哲史论据,这三个论据是交叉的,区分是相对的。下面我们就来一一加以分析。

      一、驳以人类认识过程来否定辩证唯物主义

      认识论论据是以人类的认识过程为根据来否定辩证唯物主义,这是一个古老的否定唯物主义的论据,至今仍然颇为流行,并被用于否定辩证唯物主义,因为如果唯物主义被否定了,辩证唯物主义当然也就被否定了。这个论据认为认识总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唯物主义认为客体是客观存在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的一致,这个结论是主体通过自己的认识活动得到的,更确切点说是通过感觉得到的。既然主体不能直接把握客体,主体有什么根据肯定客体的客观存在,肯定认识是与客体的一致呢?认识论论据进一步认为唯物主义把统一的世界区分为主体和客体、物质与意识、自然界与精神、存在与思维,是把世界二重化,是一种二元论;因此,唯物主义见物不见人,它所理解的世界是无人的世界。这种观点实际是唯心主义或不可知论观点,在古代的中国和希腊都有了,在不同时代均以不同的形态出现。它在今天的西方哲学界占据着优势地位,并于十多年来在中国成为否定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流行论据。但是这个论据是不能成立的。

      不错,主体是通过感觉同客观世界接触的,但感官便是主体的一部分,即主体的一种功能,亦即直接认识的能力,并不是甚么第三者,正是感觉把主体的思维能力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它是思维与外部世界联系的桥梁而决不是隔断思维与世界的鸿沟。说唯物主义使世界二重化更是荒谬,能说区分主体与客体、物质与意识、存在与思维、自然界与精神就是割裂它们吗?唯物主义在区分物质与意识的同时并未忘记指出意识始终是物质的一部分,是离不开物质的;因此,指责唯物主义见物不见人,是毫无根据的。至于说唯物主义认为这个世界是无人的世界,要看这话怎样理解。如果理解为这个世界里没有人,这显然与唯物主义无关,唯物主义一贯认为人在这个世界中;如果理解为世界不依存于人,这正是唯物主义的观点,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原理就是承认世界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是客观的。尽管唯物主义的这些道理是非常浅显的,但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经验主义仍然认为无论如何人类没有根据证明各种理性认识是与外部世界一致的,从而也没有根据肯定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因为理论认识中的必然性、普遍性是不能仅仅从偶然的特殊的经验事实中获得的。对此伟大的法国唯物主义者不免发出无可奈何的感叹:像贝克莱的这种唯心主义体系“虽然荒谬之至,可是最难驳倒,说起来真是人类智慧的耻辱、哲学的耻辱”〔1〕。 在哲学史上第一个真正解决了这个难题的是马克思,在他看来,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首先是一个实践问题,所以他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andlich)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2〕但是, 马克思并没有进一步阐明他的这一重要思想,这个工作是由后来的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和许多专业哲学家完成的。

      为什么实践能够检验认识是否与客观世界一致呢?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英文版导言、《费尔巴哈论》等著作中做了多方面的论述,概括起来,大致有三个方面:

      第一,归根到底,认识是实践的产物,是实践的一部分,因而认识只能够靠实践来检验。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一文中,恩格斯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3 〕这包括手是劳动的产物,人的喉头和语言也是劳动的产物,人的感觉器官和大脑以及人的感觉的思维也是在劳动的作用下逐渐形成的。他说:“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做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差别,而造成这一差别的又是劳动。”〔4 〕人的智力和认识最终依赖于人的社会实践,“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5〕。因此,只有实践才有资格, 也才有能力成为检验认识的真假的最终的途径、手段和标准。

      第二,“我们当然不能把我们能够制造的东西当作是不可认识的。”〔6〕在恩格斯看来,人在实践时总是有某种认识在指导, 不管实践者是否意识到,只有认识与对象一致,实践才能成功;如果不一致,实践便会失败。他在批判不可知论时说:“对这些以及其它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既然我们自己能够制造出某一自然过程,按照它的条件把它生产出来,并使它为我们的目的服务,从而证明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正确的,那么康德的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就完结了。”〔7 〕恩格斯用大量科学实验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第三,对于那些复杂的作用范围极大的认识,实践的检验将是一个漫长的反复进行的过程。在恩格斯看来,实践检验对简单的小范围的认识是比较容易的,而对于像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种认识就困难多了。他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8〕关于认识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恩格斯提出了思维是至上的又不是至上的原理,并以人类实践,特别是科学实践的历史来论证它。他说:“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的思维着的人中实现的;拥有无条件的真理权的认识是在一系列相对的谬误中实现的;二者都只有通过人类生活的无限延续才能完全实现。”〔9 〕这里的“人类生活”指的就是人类实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