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创造了自己的“类本性” 人的本性究竟是什么?人怎样才能把握自己的本性?这两个问题对于人来说是最难解答的千古之谜。自人类有始以来就有无数思想家思考和探索人性或人的本质问题,得出这样或那样的答案。这些思想为我们今天继续理解人性问题提供了前提条件。在众多的人性理论中,“类”的人性观点最接近人性的本质。“类”这个概念在最原初的意义上含有事物自身与外部事物的同一性、共同点和统一体之义。类的这种同一性、共同性和统一体性质,使它不仅是具体物、个别物的联系方式,同时也是宇宙的存在方式。对于宇宙来说,“类”是宇宙本然生成的复杂关系的丰富性,永恒变化的过程性和绝对存在的整体性。“类”就是宇宙这些联系中所体现出的终极秩序与终极和谐。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存在、变化都是宇宙类存在和演化的方式或环节、阶段,它们具体的类存在方式与变化方式,是以“此类”和“诸类”的一般性、普遍性、共同点体现宇宙类联系的终极统一、终极一般、终极普遍。宇宙的终极秩序、终极和谐通过它们实现与显现。 宇宙的类性是无限丰富的,也是从低级向高级进化的。人的类本性是地球上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能动、最自觉、最具创造性的类性,是宇宙之类性进化的文明形态。人的类本性是人之为人的本性。当我们超越人的个体使用“人”这个概念时,往往是在类的意义上突出人的一般性与普遍性。由“人”与“类”组合而成的“人类”概念,不仅仅是两个概念重合,在其实质上是强调人的类是人之为人的本性、本质。 人的“类”与动物的“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出自动物又超越动物的人的本性。在人产生以前,类体现为动物与外物之间自在本能的共同点。人的类本性是由动物的类性发展而来的,是类性的人化产物。人的类性具有自然基础这一事实,标志着人的类本性是客观的,而不是超自然的神秘物。据此我们获得了反对把人的类本性神秘化的自然基础。 在科学占统治地位的当今时代,人性问题上的误解是把人的类本性归结为物的类属性。虽然人与物之间存在着类的联系,但“人的类本性和物的类属性却有着根本的区别,是并不相同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的不同,正像人与物同源,而当人成为人之后便与从出之物有了本质的不同是一个道理。在物的身上和在人的身上虽然我们都可以使用类这个概念,它们的涵义却是根本不同的。”〔1 〕高清海教授这段论述说明了人与物在类性上的联系与不同。人的类本性不同于动物的类属性,最显著的标志在于:“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2 〕动物之间的类联系是由其自在本性所规定的本能性、天然性,彼此之间的作用是外在的,不能形成对象性的活动,也不是自觉的原则。在这种类联系中,不会发生类的生活与类的意识。因此,动物不可能成为类的存在物,只能有类的天然属性。对于动物来说,类是限定性的规定。动物由于类属性的先天固有规定,它的存在方式、活动方式,生存领域等各个方面都有着不可突破的限制。动物无法和超出它的界限规定之外的东西建立起新的联系。因此,动物的生活是固定单调的。这些客观事实证明,虽然一切事物都处于类的联系中,但类并不就是物的本质,物是“种”性的,它只能属于它的种,具有种的本质与特征。 人是真正的类存在物。在人的世界里,类才成为人的本质、本性。因为在我们迄今发现和知道的一切存在中,只有人才能把处在宇宙类联系中的自身自觉地当作类来对待,把类作为自身的活动方式。这种自觉性的活动使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打破自己生活中的限制或界限,同任何不曾发生关系的事物建立关系。这种自我超越性使人成为可以面对整个世界,创造新世界的普遍性存在。人的这种超越和突破原有生活界限的能力恰恰是人的类性在普遍性的世界关系中的体现。人的类本性与动物的类联系的这些不同,就在于“动物和类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合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或者说,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是对象。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3 〕马克思的这段论述启示我们:在“种”特性的意义上无论如何比较人与动物的差别和不同,也找不到人区别于动物的本性。同样,把动物的种特性混同于人的“类特性”,也不能发现人的本质。我们只能在动物的“种”特性与人的类特性的区别中才能真正理解人的类本质、类本性。 是什么力量或因素使人和动物区别开并获得人的类本质呢?我们“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他们所必须的生活资料,同时也就间接地生产着他们的物质生活本身。”〔4〕这种现实的生产性活动不仅把人和动物区别开, “他在更大程度上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表现他们生活的一定形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5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这段论述,从生产活动出发,在本质上把握人和动物区别开来,丰富化、历史化、个性化的特征。人的这种类本性是在人自己的生活中由人自己的活动创造的,是人后天生成的。也就是说,人的本质并不是每个人生来固有的,它只能在人的生存活动方式中形成。每个人怎样创造自己的生活,他也就有着怎样的本质和特征,就有着怎样的命运,就有着怎样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个性。由于人的类本性所具有的这种现实性,类本质与个体生命并非同一物,它也就不是表现为个体生命活动的某种抽象的共同性和普遍性。相反地,类本质作为人的本质的统一性,不但必须以个体的差别性、多样性乃至对立性为内容,而且它也只能在无限多样的个性中去体现自己、实现自己、完成自己。这样的类本性和类关系,体现在人的个体身上,一方面表现为不同个体的统一性、聚合性、凝聚性由它把个体活动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另一方面,这种联结、聚合为统一活动的关系,又构成了促使个体充分发挥各自独立个性的创造作用的前提和条件。所以,对于人的个体来说,他既是生存于统一的类活动、类生活之中的,又有着丰富于个性的个体活动和个性生活。人的活动和生活具有无限多样的丰富内容,这也就是人的活动和生活的自主性和自由性。在类本性与个性的统一中,人以文化的方式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出合理的生活秩序和生活美德。人在创造自己的类本性的过程中,追寻着人的美德、与生活实践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