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如何看待自己?人如何看待世界?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怎样?人在世界上的地位使命又如何?这些问题历来是古往今来哲人们冥思沉想的重大问题。如此,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以及人在世界上的地位使命问题,构成了任何哲学都无法回避的具有恒久魅力的问题,构成了哲学的深层本质和内在灵魂,所谓“形而上学”、“终极关怀”也正是对这些问题作出的最高回答。 人有别于动物。动物只依赖本能生活,从而与现实的自然界融为一体。动物不会也不可能干涉自然世界演变发展的固有进程。人则不然,他只能依靠自己的理性智慧,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劳动实践去改变自然物的存在形态,获取生活资源。劳动实践使人与世界构成了二重化的关系,一方面自然世界仍然是人生存所必须依赖的对象,人的生活一刻也不能离开自然;另方面,自然世界也是人改造、索取的对象,人在自然面前具有巨大的主动性。同时,从深层的意义上看,人的实践行为已经对固有延续几十亿年之久的自然演进过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对自然特别是人类的家园——地球,不仅或多或少地改变了它的存在状态,而且以不断增长的各种各样的因素改变它的发展趋向,纯粹的自在意义上的地球已经不复存在,而却越来越具有人为的痕迹和意义。从哲学上说,人越来越要求以自己实践创造活动所产生的“可能世界”或“人化世界”去替代现存的固有的自然世界。基督教声称上帝创造了世界,而实质上是人代替了上帝的职能,是人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从而,人与世界的关系越来越具有全新的意义:人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是上升,人的责任和使命也就越显得沉重和巨大。 由此看来,传统的旧哲学将人与世界的关系看成是一种平面的、静止的、单向的关系,其缺陷是不言而喻的。传统旧哲学只是从人与世界的同时性并存去解释世界,而严重忽视了世界由于人的创造性活动带来的变化性、发展性、人为性,世界成了一种可能性的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人的实践活动的视角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双向的、动态发展的、立体交叉的关系,人不仅需要认识世界解释世界,也要实际地改变世界创造世界。人周围的感性现实世界是客体化了的主体化存在,而人自身的自我世界则是外部感性世界的主体化了的客体性存在,现实的人和现实世界分别从自身和各自的对方获得生命、本质和意义。人的生存发展以及对世界的参与,使世界再也不是受单纯必然性和物质规律性支配的自在存在,而是由客观规律性和主体目的性共同支配的为我的人化的存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的统一是外部存在世界发展的根本趋势。由于世界获得了人的意义性、价值性,从而成为具有或然性,不断膨胀并拓展其可能性的世界,世界不仅具有实存性,而且具有可能性。同时,人也正是在这个不断拓展其可能性空间的世界中实现自己的全部生存目的和意义,展示自己的自由创造本质。 由于人既解释世界,亦改造世界,因而人与世界的整体性关系可以合乎逻辑地分析为互相关联、互相制约的三大层面;人与存在世界的关系,人与意义世界的关系,人与可能世界的关系,下面分别予以阐说分析。 二 从人与存在世界的关系看,人是从自己与世界共时性并存分立的视角,将感性外部世界作为独立于人的客观性的认知对象。人通过各种各样的认识中介工具系统,用意识具有的符号化、逻辑化、概念化作用,并以规定性的方式实现对外部客观世界的把握和超越。客观物质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四维时空的永恒运动变化之中,过程的历时性和不可逆性是物质世界运动的基本特征。然而,人的意识却可以通过感性—知性—理性的反映抽象、思维综合活动,将进入人认识领域的事物对象从周围世界的无限关联中剥离、独立出来,从而以特定的符号、名称、概念去规范描述它的存在、本质和结构。客观存在事物的现象相似性、重复性,以及时序上的先后关系则构成了意识关于事物发展和联系的普遍性、必然性、规律性的观念。如此,凡进入人的认知领域的一切事物的历时性存在,都为意识的共时性符号、概念、范畴、逻辑所代替,并在意识中形成关于客观世界的整体图景,从而浑沌一团、永恒流动发展的客观存在世界可以为人认识、理解和把握了。人的意识对于外界事物的符号化、概念化、逻辑化作用,以及语言文字的使用,不仅使人类大大扩展了自己的视野,而且由于概念、符号、逻辑的共时性、工具性特质,使得人类文化可以不分中外古今而形成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共享性整体,从而大大增强了人的自由想象能力和实践创造能力。 显然,人对于存在世界的认识把握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本质是人类认识过程中必须永远面对和解决的矛盾,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也随之产生了,人类认识正是在这种二极对立的矛盾发展和解决过程中不断前进的,人类认识真理的过程永远不可能完结。 三 从人与意义世界的关系看,人的意识不仅具有对外部现实世界存在事物的符号化、概念化、逻辑化作用,而且具有对于外部存在对象的意义化、价值化作用。如此,人的意识是以价值和意义的“确定性”方式实现对外部世界的把握和超越。因为,人不仅是一种有理性有智慧的存在物,并且也是不断探求寻找意义和价值的存在物。人决不会满足于存在世界的自在性,而是力图赋予一切进入人类既有视域的对象以意义性、价值性。外界存在的对象事物原本都是天然的、自在的,亦即无意义的。然而,人为满足自己生存发展的需要却赋予对象某种特别的意义,确立某种特殊的价值。这样,外在对象的存在再不是自在的东西,而是处于“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普照之光下的具有意义性、价值性的存在,成了为我(为人)的存在了。这种自在存在向为我存在的转化,正是人对于外在对象意义化、价值化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