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作者简介:
邓祥征(1971- ),男,山东日照人,研究员,主要从事资源利用与生态安全,全球变化,发展地理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E-mail:dengxz@igsnrr.ac.cn,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北京 100101;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金贵,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 430079;何书金,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王成新,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济南 250358;李兆华,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武汉 430062;王占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武汉 430074;宋马林,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蚌埠 233030;杨庆媛,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 400715;张安录,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武汉 430070;陈建成,北京林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原文出处:
地理学报

内容提要:

本文回顾和总结了20世纪以来发展地理学的研究进展,涉及发展地理学内涵和理论、领域和方法及其发展趋势。系统梳理了发展地理学在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发展收敛、发达地区或国家生活品质提升过程中的收敛及其路径等研究内容。通过分析国外研究进展,指出了发展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条件与学科优势,并着眼于国际学术前沿最新动向与国家宏观战略需求,提出了今后中国发展地理学研究需重点关注的领域。未来发展地理学研究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引,以提升欠发达地区可持续生计能力与区域绿色发展水平为核心,以构建发展地理学理论和跨学科综合集成研究体系为目标,聚焦区域发展的空间格局、扩散特征与收敛研究,探索出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调控政策与科学路径。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20 年 03 期

字号:

       1 引言

       发展地理学(Development Geography)是研究人类发展水平和生活品质的地理学,重点关注欠发达与发达地区在环境约束条件下发展收敛或人类福祉提升过程中的收敛议题。作为地理学的新兴分支学科之一,发展地理学具有典型的跨学科与学科交叉特点,其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全球不平等和大规模贫困发生机制的探究问题,并试图寻找发展与经济、政治和社会等要素的关系,在社会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发展地理学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殖民地研究,20世纪40年代后期主要关注战时情报服务与战后社会重建工作[1],这一时期的研究与“欠发达地区”这一术语的提出密切相关。20世纪60年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了发展思想与实践的变化,发展地理学从过去强调经济增长转向社会福利和自由的研究[2]。在此背景下,20世纪70年代发展地理学在东英吉利大学开设第一个本科课程,推动了该学科领域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3]。随着20世纪80年代的全球化发展,发展地理学研究议题逐渐集中于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均衡发展、发达地区生活品质提升等方面的研究[4],相关成果围绕以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发展机制与战略进行了深入解析,先后形成现代化理论、依附论、后现代化理论、新古典理论、新马克思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等理论[5]。近年来,发展地理学综合运用新信息技术及空间经济学等研究方法衡量国家或地区发展的空间格局、异质特征、扩散状态和收敛方式,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促进了发展地理学相关研究的快速发展。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日益加剧,面临贫困、发展方式转型、国际贸易竞争、气候变化、环境退化等方面的危机与挑战,严重制约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亟需在发展地理学的研究范式下利用地理学科知识指导促进产业转型发展、缓解资源环境压力、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对此,国内地理学家针对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同时,国外相关研究理论与方法也为中国发展地理学研究提供借鉴。本文梳理了近年来国际上发展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并联系实际提出未来中国发展地理学研究的有关思考,为中国制定区域发展政策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并以此推进中国发展地理学的学科发展,丰富国内地理学的学科门类。

       2 发展地理学的内涵与理论研究

       2.1 发展地理学的内涵

       发展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其以地理学为依托,融合管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学科,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区域性特点。针对现代发展地理学内涵,目前国外学者给出了发展地理学的概念界定,Chant等认为发展地理学是以不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研究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社会经济发展理论和发展战略的学科[6];Escobar梳理了第三世界的发展历程,认为发展地理学主要研究发展中社会的人类福祉模式和状态,重点是开展不平等原因和后果的综合时空分析[7];Potter等提出发展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发展水平和生活品质的地理学等[8]。总体而言,发展地理学概念始终围绕“地理学研究紧密结合人类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宗旨[9],侧重从地理学视角研究发展的时空格局特征,解析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等关键要素的联系,寻求发达国家/区域与不发达国家/区域之间及内部发展差异,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撑。

       “发展”是发展地理学研究的核心要素,结合不同研究背景与视角深入探讨“发展”的内涵是发展地理学理论研究与科学实践的前提。“发展”本身是一个复杂、动态的概念,在特定的文化和政治背景下具有特定的意义。“发展”最早作为经济学概念自19世纪50年代逐渐形成,早期关注物质产品及经济增长,19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转换视角,从对物质量增长的关注转向对经济社会其他方面变化的关注。从广义视角来看,发展是指发展的意图,侧重于全球及国家等一系列政府与非政府机构为促进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发展战略制定及其重大影响解析[10]。从狭义视角来看,“发展”是经济、社会和政治进程影响人们生活变革的过程,包含了城市与人口发展、技术变革与产业发展、区域协调与社会公平、消除贫困与生活品质提升等多个方面[8](图1)。Todaro认为发展必须同时包括社会经济结构、公众观念和政策制度等多方面的发展过程[11];Dickenson等提出发展应包括行动和言论自由,使人们有更广泛的选择权利[12];Hodder认为发展可被定义为人类发展水平、生活品质与政治参与程度的不断提升[5];Kothari指出发展的目的是减少贫困和世界不平等问题,以改善人类福祉和生活质量[13]。不同“发展”的定义确立了不同的发展关键目标,包括经济增长、技术变革、平等与公平提升、社会结构改进等。从本质上说,发展应体现不同主体、不同层面、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下的多方位利益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如何明确发展定义中全部过程的关键目标及标准是发展地理学研究面临的重要挑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