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11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462(2020)01-0001-11 在自然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的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和作用下,区域人口经济发生变动进而引起环境的改变与反馈,形成不断变化的过程[1-2]。传统意义上,将区域经济和人民福祉有所改善的区域变化过程表达为区域发展。区域发展深刻地改变着地表变化的过程[3-4]。随着全球可持续性科学的兴起以及我国进入新时期生态文明发展阶段,区域发展已经逐渐成为地理学综合性研究的主题[5-6]。 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发展,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研究对象聚焦在经济活动的经济地理学研究,这是经典和国际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基本范畴,重点揭示人类经济活动在地表分布的影响因素、作用机理、演变过程和格局特征[7-9]。另一方面则是研究的视角基于“经济性”而对区域开展的综合研究,这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创新领域[10-12]。重点揭示区域发展的过程和格局的经济动因和经济效益,通常把经济收益最优或经济成本最节省作为综合集成的目标函数,同时把“价值化”方法作为破解自然和社会系统综合集成难题的有效途径[13-15]。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方向,恰恰同“经济”一词的两个重要的词意完全契合,即作为名词对人类特定类型活动的表达,以及作为形容词对各类活动的特定方面的评判。近年来,随着“两山论”、自然资源资产(资本)化、生态价值化、环境有偿化等理论思想以及研究命题的提出并不断深入的研究,经济效益最大化或成本节约为主要目标的区域发展经济性研究成为热点[16-18]。这使经济地理学从经济视角研究区域发展综合问题成为可能。 从经济地理学视角研究区域发展问题,由以往经济现象的地理过程和格局研究拓展到对整个区域发展综合过程的经济性或者经济视角的研究,成为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创新的标志性进展[19-21]。与此同时,中国的“区域”单元也发生着变化,这也为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提出了新要求、提供了新动力。从政策、规划和管治角度来看,区域单元自古以来,长期是以“行政区”作为最基本和相对持久、稳定的区域单元。与此同时,我国在改革开放前注重战略区位的地缘和完整性的区位单元,在改革开放之后拓展到精准对应政策实施的类型区以及重视政策引导性或主导性的政策区,近几年又逐步向注重诸如三角洲、湾区、流域等地理单元的拓展。 如何适应区域单元向地理单元的拓展,成为中国经济地理学在新时代研究的新命题。本文在科学认知区域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将区域单元变化所产生的区域特征作为调整区域发展基本内涵及其重要参数的依据,构建适应于地理单元的区域高质量研究的基本范式。采用这一研究范式,在进行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讨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特色问题。 1 区域向地理单元区域的拓展:趋势与适应 1.1 区域单元演变与原因 我国实施政策、规划和管理的区域单元,长期以来是以行政区为主,经济地理学一直也是以行政区经济发展过程和格局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全球研究也是基于国别为主。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30年左右时间,区域单元增加了以地理方位为指向的区域单元,关注相邻作用和近程影响形成的经济分工合作,并基于行政区经济形成的区域经济体系,强调区域本身的完整性和地缘关系,比如“一五”“二五”时期提出的东北区、华北区、华东区、华中区、华南区、西南区和西北区等经济区,“二五”“三五”“四五”时期强调内陆与沿海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单元拓展到类型区和政策区,主要是针对改革开放重大举措的实施,突出分类指导、精准化管理以及差异化的区域发展模式[22-24]。其中,类型区是根据区域类型的特色建构具有针对性的政策,促进其合理发展,如山地、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等。政策区是以政策为导向,根据对政策实施的适宜性选择区域,通过政策落地促进其发展,如经济特区、技术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区、自由贸易区等。无论是类型区或是政策区在空间上通常是不连片的区域。“十八大”以来,区域单元继续拓展、多样化,随着珠江三角洲、粤港澳大湾区等概念的提出,特别是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等流域单元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以自然地理单元或生态系统单元为主导的地理单元的特色越来越突出,既强调区域整体性进行顶层设计、统筹发展,又突出区域单元的自然特色、强调区域发展模式的差异性[25-27]。全球范围内的区域研究单元的变化趋势也大体相同:由国别的行政区域划分拓展到融入地缘政治、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概念的地理方位区域,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区、海湾合作委员会、加勒比共同体等。由于全球范围的政策工具和政策力度有限,因此对于类型区和政策区在全球方面的应用就非常有限,而地理单元也有所应用,如湄公河流域、亚马孙河流域,但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解析这种变化过程,行政区始终是区域发展的基本单元,在区域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其原因在于其区域管理的权、责主要是基于行政区单元,规划和政策实施、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区域生态和环境修复保护,都是以行政区为单元的。而地理方位区、类型区和政策区等,主要考虑的是三大要素,即地理位置和空间邻近性、产业分工合作与经济系统空间组织、政策的分类落地与精准化。究其原因是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关注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过程、格局是政府和学界共同关注的方面,而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打造区域经济体系,以及按照政策单元推动落后区域和体制改革先行地区的发展成为共同关注的命题,只是在改革开放前把区域整体性作为着力点,改革开放之后把提高政策精准和区域分类指导作为空间治理创新方向,突出区域特色和差异化[28-29]。近年越来越关注地理单元,更多考虑的是新三大要素,突出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突出地理单元内人与自然和谐重大综合性问题,以及突出区域特色文化、区域科技创新网络与区域空间治理的作用[30-32]。这种转变,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一致,与生态文明建设一致,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形势相适应。区域竞争力越来越取决于比较优势下的整体发展——既要突出特色又要强调整体,地理单元的特色首先来自自然格局塑造过程中所履行功能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这种地域自然特色又通过对区域文化经济社会系统的渗透、影响而给区域人类活动系统留下深刻烙印,区域也因自然地理单元的完整,以及人地关系相互作用而具有显然很强的整体性,湾区、流域等地理单元的出现往往把生态保护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主要组成部分,强调保护中开发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作用,强调发挥比较优势优化生产力布局等,这是区域发展和空间治理上升到更高水平的着力点,符合从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由传统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转变的根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