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9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90(2020)03-0447-08 家庭能源消费已成为全球能源地理和能源可持续转型研究的前沿主题,随着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持续加快,家庭部门已逐渐成为全球能源需求增长主要来源[1],家庭尺度能源活动研究成为重点研究领域。农村能源消费作为家庭能源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农村能源的可持续建设是优化家庭能源消费结构[2]、缓解能源贫困[3]和实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重要内容。国内外学者在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结构、影响因素和引导政策等方面都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4],总体而言,中国农村地区面临着“可得能源品种较少”“清洁能源品种不足”和“能源支出比例较高”等问题[3],如西南地区农户仍以生物质能、煤炭、电力等固体燃料为主[2]。上述能源消费特征主要受家庭收入水平[5]、家庭规模[6]、受教育程度[7]、政策机制[8]以及能源可获得性[9]等因素影响。更具体地,家庭收入是影响能源消费的最直接经济因素[2],能源政策对消费行为有鼓励和约束的双重作用,而地理位置则决定了农村能源的可得性[10]。 现有研究主要通过对微观个体能源消费抽象、概括,得出宏观区域能源消费特征,但也有学者指出,用调查结果抽象出典型特征的演绎方式,过程过于泛化,掩盖了异质性,得出的政策建议相对缺乏针对性[7,8]。实际上,个体行为加在一起的“总和”并不总是构成“整体”,因此有必要引入家庭这一介于宏观—微观之间的中观分析尺度。具体而言,家庭是能源转型从社会技术到消费实践的过渡空间,集中体现了社会经济和能源政策的作用效果,不同家庭的用能选择也使能源消费在空间上呈现高度异质化,因此,以“家庭”为基本单元开展生活能源时空分析,比个体更能获取精准信息[11],有利于从纵向观察能源获取—消费—废弃过程中的形态变化,并识别行为主体的空间互动关系[12],为家庭能源流动过程中不同环节高效运转提供依据[13]。 青藏高原是全球生态环境最脆弱和人类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14],冬季漫长寒冷,取暖用能源消费量显著高于南方。区域内自然资源丰富、多民族文化汇聚但经济欠发达,处于城镇化、工业化的复合阶段。同时,城镇与农村居民生活用能在总量和人均水平上均相差较大[15]。因此,针对青藏高原这一具有特殊人文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区域,通过开展微观尺度家庭能源消费调研,建立家庭能源消费数据库和可视化统计分析方法体系,不仅可以在统计体系上弥补在县级及以下城乡能源统计工作的缺失环节,为能源地理过程认知提供数据和分析支撑,更重要的是,通过在实证上精细化揭示青藏高原地区的区域人类活动特征效应,为补充完善和发展能源地理学这一新兴学科提供实证案例贡献,为青藏高原地区能源转型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域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全省平均海拔3000m以上,年平均气温-5.1℃-9.0℃,多年平均降水量294 mm,太阳辐射量5800-7400 MJ/m[2]。2017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460元,约为全国水平的70.4%[16]。农村居民能源消费量为104万t标准煤,占全省城乡居民能源消费总量的40%[16]。青海省中部及西部有盆地分布,气候干燥;南部海拔高,气候高寒;东部海拔较低,水热条件理想,从西向东形成了牧区、农牧交错区和农区三类地理空间[16]。其中,农区所在县市位于东北部,包括门源、大通、湟中等10个县,总面积3.5万km[2],占全省面积的4.85%;总人口270.6万人,占全省的46.3%,是全省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人口与资源矛盾较为突出。 1.2 数据来源及样本特征 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统计年鉴和实地调研,其中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7]、《中国农村能源年鉴》[18]、《青海省统计年鉴》[19,20]等。实地调研于2017年和2018年以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开展,其中,问卷调查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法,在位于农区[16]的10个县(区)中抽取4个乡,每个乡选择3个村,每个村抽取2-3户家庭,发放问卷358份,有效回收问卷318份,有效率为88%。为弥补量化数据分析的不足,邀请少数民族学生和政府官员作为陪同和语言翻译开展半结构式访谈,共走访36个农户家庭。受访者平均年龄为52.03岁,其中89.94%的受访者为男性,纯农户占90.25%,受访农户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42 a,家庭平均2人以上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图1)。
图1 调研区域图 Fig.1 Location of study area 1.3 能源标准化计算 青海省农区家庭能源消费品种为电力、煤炭、汽油、柴油、液化气、薪柴、秸秆、畜粪、沼气、天然气等。为方便对比分析,使用标准煤作为各种能源用量的统一单位。 E[,i]=∑B[,i]×C[,i] (1) 式中,E[,i]为第i种能源折标煤总量,B[,i]为第i种能源原始用量,C[,i]为第i种能源折标煤系数。各类能源折标煤系数根据《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2589-2008)确定[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