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笔者还没有见过一部比较全面、系统而又能够实事求是地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各国的当代发展的专著。大体上说,西方国家的学者的研究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在某些问题或问题的某些方面显示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但重点放在西方,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基本观点也值得进一步商讨,而且很少能联系革命斗争的实践。在东方,直到1984年出版了梅斯里夫钦科主编的《当代国外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虽然材料比较丰富,论述上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导地位,观点也比以前开放了许多,但“正统”意识仍较浓厚,对“修正主义”和“资产阶级思想”也还是批判多于分析。 由易克信、吴仕康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当代国外卷第八卷(北京出版社1996年12月版)注意贯彻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和科学探讨的态度,尽可能占有第一手资料,比较客观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各国的当代发展,或多或少,或详或简地反映了它们各自的特点。这对于我们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动向和时代脉搏,深入研究不同的思想观点和理论问题,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无疑会有较大的帮助;就世界范围来说,也是一个贡献。它的出版,对推动我国的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一、研究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应尽可能地联系各国的文化传统、理论背景、国际环境、经济和政治的当代发展,以及不同的社会势力在各个领域中的冲突、较量,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是我国马哲史研究的薄弱环节,这固然和缺乏资料、语言障碍等客观条件的制约有一定关系,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在评介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得失时,不是把其理论观点同他们具体的历史条件、文化传统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予以科学的分析,而是把我们自己总结出的马克思主义视为唯一的正统和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并用这种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结论同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作简单的对比。这种脱离马克思主义实践的抽象主义研究方法的结果是,先人之见的定性研究代替了具体的科学分析,使我们不能正确评价其理论得失。《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八卷)在这方面则给我们以有力的启示。该书通过分析当代国外的具体的历史、文化条件,结合西方共产党的理论和实践,避免了先人之见,达到了客观评介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效果,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国外发展的真实面貌和强大影响力。例如:该书第九章在评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意大利的发展时,既简介了战后意大利的经济发展,各派政治力量的较量,同时结合意大利的哲学传统及其葛兰西思想在战后对意共的影响,以及苏共“20大”后展开的对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批判这一国际环境,科学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意大利的发展及其意共的政治路线、策略的变化。这种客观的评论广泛存在于该书的其它章节(如第四、五、十三章等)。通过该书的论述也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会通过革命斗争的实践,随同时代的风云变化,越来越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开拓历史发展的道路,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和各自的特色。按照单一化、模式化的思想来指导工人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的前进方向和运作方式,显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规律,其危害性比探索过程中所遭受的挫折、失败有过之而无不及。摆脱单一模式,寻求本国的道路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各国当代发展的重要特点。 二、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应该全面、系统。过去,由于受语种和研究视野的限制,我们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范围较小,一般侧重于对其中著名的代表人物和流派的研究。其中,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较为广泛,而对以其它形态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较小涉及,零散的研究成果较多,全面、系统的研究成果较少,使我们很难把握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全貌。该书一方面对国内研究较多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有更深入的论述,达到了我国学术界目前所能达到的高度,基本上反映了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现状。另一方面,还首次系统地评介了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波兰等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现状。通过该书的论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探讨是一种国际现象,某些国家提出的基本理论问题和不同观点的争议,迟早总会超越国家的界限,引起普遍的关注。70年代法共关于阿尔都塞的“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的观点和争议很快就扩展到英共党内,一时间成为理论界讨论的热门话题,并逐渐波及到东方国家。60年代民主德国关于苏联传统哲学教科书理论基础的评议,在日本引发了更为强烈的反响,引发了日本60年代末关于实践唯物论以及人学唯物论的争论,就是这方面的典型表现。关于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的争议则更具普遍性,其根源可追溯到本世纪三十年代的葛兰西。这种国际性的争议,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一个国家和世界范围的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通过该书的论述还可以看出,由于社会主义在前苏联和东欧国家遭受的挫折,世界市场的迅速发展和国际敌对势力对西方价值观念的大力宣扬,马克思主义哲学暂入低潮。但仍可明显地看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向各个学科的渗透、扩展,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向各自研究领域中引进、吸收马克思主义的论点,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这既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影响,也必然会出现各种新的探索和争议,并结合各国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那种“唯我独马,唯我独革”、“扣帽子”、“打棍子”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而且只能有损于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形象。只有平等的、说理的对话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和民主的高度结合。 三、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应力求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不同国家的独特面貌的同时,避免人云亦云和先人为主的成见,按照占有材料和所能达到的研究水平,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予以科学评述,这就要求我们转换研究视角。在过去较长的时间内,我们把马哲史看成是以马、恩、列、斯、毛几个无产阶级政党领袖的思想发展史,这种“一线单传”的发展观势必会把其它形态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排斥于马哲史之外,而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异端加以研究,因而得不出科学的研究结论。必须把马哲史看成是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源,其它形态的马克思主义都是从这一源点出发,结合具体的历史、文化条件发展出来的各种流派。其中,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包括邓小平理论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流,其它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是其必要补充。这种“一源多流”的发展观较客观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真实面貌,突破了“一线单传”的旧说,使我们能够抱着平等的眼光来审视其它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也审视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利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该书正因为做到了这一点,因而也就能够提出一些新说。如该书对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弗兰尼茨基的实践哲学、科恩的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日本实践唯物论、主体唯物论的研究和评价都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