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纲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奎良 黑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
天津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8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一历史性的决策对哲学的改革和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哲学的出路和社会主义理论的出路一样,在于实现中国特色化,创立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文详尽地探讨了这一命题得以成立的根据,并从以下四个方面揭示了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涵:1.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疏于马克思本人的哲学意向,必须首先对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正本清源,明确只有以实践唯物主义为核心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三位一体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含义;2.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认同, 只是完成了对马克思哲学及其前驱者与后继者哲学贡献的综合荟萃,还必须对这一体系进行现代化加工,这就要批判地借鉴和汲取现代西方哲学的优秀成果,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进一步深化、细化;3. 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吸纳中国传统哲学的精萃,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强烈的中国文化气息;4.以邓小平理论为坐标,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全方位的思索和重建,创立以邓小平哲学思想为内核的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文认为,这是时代的呼唤,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逻辑必然,只要“中西马”各方有识之士通力协作,就一定能完成建构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

      1.列宁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1〕这个体系极其完备而严整,包含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总结了这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逻辑和历史的关联,指出,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划时代的伟大发现,社会主义才从空想变成了科学。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关系发生了倒转:传统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率先实现了伟大的跃迁,被推进到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阶段。这一理论不仅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创造,也带动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的飞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在邓小平理论的推动下,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特别是它的社会主义部分正酝酿着一场深刻的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构为全面革新政治经济学提供了基本框架,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与扩大,为实现这一任务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和动力,一部全新的政治经济学指日可待。现在该问到哲学了,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整个马克思主义都在变革和发展,哲学怎么办?

      2.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 归根到底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层回应。人的哲学意识发源于人类独有的刨根问底的彻底精神。当人们不满足于对事物、现实的表象直观,试图追问隐藏在其背后的普遍本质或基质时,最初的哲学就以灵魂和肉体的关系作为模本而出现了。人的现实生活所面临的最普泛和最深层的追问莫过于世界是什么,人是什么,人的思维和意识是什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这就是所谓的主客体关系问题。所以近代及近代以前的哲学,不论其唯心、唯物都囿于本体论思维方式,表现为物理学之后或形而上学。但是到了现代,当实证科学已经能够不依赖哲学独立地作出对世界的本质和本原的确切回答时,哲学作为一种形而上学本体论就显得过时和没有必要了。马克思深刻地感悟到旧哲学的这种局限性,指出它们只是满足于“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2〕,给世界提供一个终极的解, 而不知主要的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使哲学向人的生活和实践回归,服务于人的生存和发展。哲学由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表面上是哲学功能的变化,其实质是哲学本质的变易,是对世界存在、世界统一性、主客体关系等一系列重大哲学问题的崭新的理解和回答。只有转变思维方式,立足于现实的而不是抽象的世界,突出人及其实践的中心地位,才可能赋予哲学以改变世界的使命。

      3. 但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只是作为它在社会生活中的推广)却没有贯彻马克思的“改变世界”的主旨,依然是一种“解释世界”的哲学。就其对世界的说明和解释来说,与其他一切旧哲学相比,它在哲学史上是最卓越的,也是史无前例的。它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破天荒地第一次结合在一起,给世界的存在提供了一个正确的解:世界确实是物质的、先在的,世界也确实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中;由此引申出的实事求是的原则和辩证发展的观点也体现了马克思的哲学精神,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有这一切都表明,在解释世界的层面上,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不但没有什么偏颇可谈,而且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历史流传中立下了不朽的功绩,对宣传和树立正确的哲学信仰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应像对待其他一切优秀的哲学遗产一样,充分肯定它的历史意义和思想价值。

      然而,无论是唯物论或辩证法都不是马克思的哲学新创,它们只是作为前驱者的思想遗产而成为马克思哲学的一般前提和总体属性与特征的。至于将二者结合起来的唯物辩证法或辩证唯物主义,虽具有创新意义,但它只是后人如狄慈根、普列汉诺夫、列宁、斯大林等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理解和认定,并依此推导出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从现有的文本来看,找不出充分的根据来证明,马克思本人在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合上作出过超越唯物史观的特殊努力。马克思高于前人的独特的哲学贡献不在这里。这样,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从一开始就处在夹缝中,面临十分尴尬的矛盾:一方面,后人这种认同和推定确实反映了马克思哲学的局部特征,在人们囿于“解释世界”的氛围中,具有无可置疑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概括又确实与马克思自己真实的哲学表白差距甚大,远还没有进入“改变世界”的境界。所以,虽然从本世纪初卢卡奇以及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等不满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极力从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寻求马克思哲学的真实含义,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仍可维持下去,甚至能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独占统治地位。

      4.前苏联和中国长期奉行辩证唯物主义, 首先是因为这种哲学是由领袖认定并居于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因而具有以国家政权为后盾的强大的扩张力量。特别是中国不断掀起的全党全民学哲学的热潮和多次开展的哲学批判运动,已经使辩证唯物主义深入人心,具有不可撼动的权威,谁若是敢于对它提出思考和疑问,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背弃马克思主义。但是除此之外的另一个深层原因也不可轻视,这就是这种哲学适应计划经济的要求,带有浓重的决定论的气息。计划经济倡导一种精神,即一切都事先计划好,领导说了算,下级及广大民众只要服从领导,埋头自己的本职工作,发挥一个螺丝钉的作用就够了。因此,计划经济贬损主体性,张扬被动的服从精神,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的存在决定意识、客观决定主观、物质决定精神、环境决定人等一系列决定论和劝喻人们遵循规律的服从论恰好从理性层面适应了计划经济的需要,客观和规律成了领导和上级的哲学化身。所以辩证唯物主义常盛不衰,这不仅源于人为的主观因素,也有它经济上和体制上的深层背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