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独白”式研究到“复调”式解读

——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一个方法论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仰海峰 南京政治学院哲学经济系教师(210003)

原文出处:
求索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8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研究马克思哲学的首要问题,便是以什么样的解读方法,透析马克思哲学的发展历程,领会马克思哲学的丰富内涵。我认为,关键是要走出其“独白”式解读方法的局限,以“复调”式解读模式从新的视角进行全新的理论阐释。只有实现了解读方法的突破,才能更为真实地把握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内在历程,领会马克思哲学活生生的丰富内涵。

      要理解这种新的解读方法,我们先得从巴赫金的“复调”理论说起。本文所用的“独白”与“复调”,都是对巴赫金小说理论中概念的转喻与借用。

      1929年苏联小说理论家巴赫金出版了《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通过对陀氏小说结构的分析,巴赫金认为,陀氏以一种“复调小说”在小说史上揭开了一场小规模的“哥白尼式革命”。巴赫金的“复调小说”概念是针对“独白型小说”概念提出来的。他的“复调”理论有两重含义:第一是指作者与主人公之间的对话性关系。巴赫金根据他对陀氏小说主人公与先前俄国和欧洲小说(特别是托尔斯泰小说)主人公加以比较,发现陀氏小说同先前小说有一个原则性区别,即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根本不同。在过去的小说中,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是独白型的,即在作者的构思中,“主人公具有客体性,是对象化的”〔1〕。 在小说的结构安排上,完全是按照作者的思想观念展开的,一切场景、心理活动、主人公话语都只是作者观念与视界的再现,主人公是作者无声的奴隶。巴赫金称这种小说是“独白型”小说。

      巴赫金认为,陀氏的创举在于,他“建立了一个复调的世界和打破既定的、基本上是独白型(主调)的欧洲小说形式。”〔2 〕主人公在小说结构中对作者具有自由和独立性,主人公不再是作者话语的传声筒,而是和作者处于平等的地位。“在作品的结构中,主人公的话语具有特殊的独立性,它仿佛同作者的话语并行,并以特有的方式同作者的话语和其他主人公同样具有充分价值的声音结合在一起。”〔3〕这样, 在陀氏小说中,对于主人公他所注意的是“他作为对世界和对自己本身的一种特殊观点,即他作为一个人,对自己本身和周围现实所持的思想和评介立场。对陀斯妥耶夫斯基来说,重要的不是主人公在世界上是什么,而首先是世界对主人公来说是什么和主人公对自身来说是什么。”〔4〕这就是说,不是作者在介绍主人公,而是主人公在自我介绍, 是主人公将自己绽露出来,站在读者面前,主人公成为小说结构中活生生的主体,他和作者之间构成对话性交往关系。在这种平等关系的对话中,作者和主人公保持着永远的开放关系。对话中的主人公,处在独立性、内心自由、未完成性和未决定性之中,保持着作者和主人公之间对话的未完成性、开放性。

      从作者和主人公之间的这种对话关系中,巴赫金引伸出“复调”理论的第二重含义,即主人公和主人公之间的对话性关系。巴赫金认为,在陀氏小说中,“不是众多的性格和命运同属于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按照作者的统一意识一一展开,而恰恰是众多地位平等的意识及其各自的世界结合为某一事情的统一体。”〔5〕因此, “众多独立而不相容的声音和意识纷呈,由许多各有充分价值的声音(声部)组成真正的复调——这确实是陀斯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一个基本特点。”〔6 〕众多声部在小说中共同在场,通过相互间的对话实现众多意识的融合、共鸣,以达到对事件(共同存在、相互作用)的理解与领悟。这种主体间的对话性交往,更能有力地打破独白型小说结构,更为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

      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打破了单纯从作者出发来研究小说的“独白”式方法,强调小说结构本身的自我绽现功能,提出了小说结构中多重(复调)线索的相互作用,涉及到接受文本时读者、作者、主人公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不仅丰富了他的对话理论,为小说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开阔的视野,而且同当代文论思潮具有可通约性,并且与哲学研究方法具有兼容性。当然,小说研究与哲学思考不能等同起来,巴赫金强调“复调”中各个声部的互不相容性,都不能直接套用到马克思哲学中。但是,巴赫金的“复调”理论看到了小说结构的复杂性,认为从“复调”中可以达到对事件的共同理解,如果我们在转喻与借用的意义上,加以哲学的解读,巴赫金“复调”理论的一些合理性内容,对于我们进行马克思哲学研究,倒具有方法论借鉴意义。首先,在对待马克思哲学文本上,我们是将马克思的文本纳入一种“独白”型解读视野中,去统摄马克思的文本呢?还是进行“复调”式解读,以求同文本之间保持开放的“对话”性?其次,在马克思思想变革中,马克思是局限于单线索的逻辑发展,还是众多理论主题的共同作用,形成一种融合性哲学视域?这两个问题实质上具有一致性,它们是彼此关联的。概括地说,我们究竟以什么样的方法解读马克思?

      在传统教科书体系中,社会发展被理解为具有严格因果关系的自组织过程,似乎一切问题只要纳入这个公式中,便不费吹灰之力地得到解决,马克思哲学变成了能够统摄一切的逻辑公式。在这种解读视野中,在形式上虽然坚持了唯物主义原则,但实质上是一种形而上学唯心主义。说它是唯心主义,因为在这一发展公式中,是以一种逻辑先导性来统摄历史现实,现实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只是发展公式的证明材料,历史的发展实质上是处于无人身的理性怀抱之中,对马克思文本的研究,不是从文本自身的自我绽现出发,而是变成了说明逻辑公式的依据。这种把马克思哲学变成逻辑公式的解读方法,借用巴赫金的语言来说,就是一种“独白”型研究思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