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新世纪的人文精神*

作 者:

作者简介:
郭国勋 辽宁大学哲学系教授。邮编:110036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辑刊

内容提要:

20世纪的人类,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又出现人文精神的失落和危机。在人类历史上,虽然有丰富的人文精神资源和传统,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尚未形成科学的人文精神理论体系。因此要塑造新世纪的人文精神。其基本思想是以人为本位,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并以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个体与群体的和谐统一为科学基础。新人文精神不仅是人的价值理想,而且是人的实践行为,必须从哲学、科学以及人类的实践活动中自觉培养和铸造。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8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人类即将告别20世纪,跨入迷人难解的21世纪。在这百年之交和千年之交的历史跨越期,各国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学者乃至文化公众,或发表咨文宣言,或著书立说,或研讨争鸣,从多方面思考和探究新世纪的福与祸,关注和展望人类的未来和命运。就世界范围看,各种形态的乐观主义、悲观主义及其综合主义纷沓而至。就中国来看,“文化热”的讨论经久不息。这种种言说和探究,虽然表现形式、论证内容和所得结论不同,但其核心均围绕或关涉到,新世纪究竟需要和建设什么样的精神世界问题。

      笔者认为,在新的世纪里,人们的精神世界会更加丰富多彩,广博深邃,但人文精神的失落和危机,是招致人们恐惧与不安、误导未来发展的主要危险。因此,塑造和创建新的即21世纪的人文精神,将成为未来精神世界发展的主题和指归。同时展望未来精神世界的前景绝非目的本身,而是为了现实的发展与创造。下面对此作一概要论述,渴望指正。

      一、世界性的忧虑

      20世纪是极不平凡的世纪:一方面,人类在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科技的发展、财富的猛增、生活的富裕、文明的进步,表现了人类的伟大创造精神;另一方面,世界充满激烈的矛盾冲突和对抗,战争的浩劫、霸权的威胁、剥削的深重、贫困的持久,在现代化成功的同时,也给世界带来普遍的忧虑和困惑,这就是人文精神的缺失和危机。

      早在上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成功的同时,社会就表现出这种利弊兼具的矛盾。生产机械化自动化了,人则变成了机器的附属品,劳动空前异化,物的升值是以人的贬值为条件。到本世纪客观矛盾进一步深化,发达国家采取了许多改革调整办法,情况有所改善,但并没有根本改变工人受剥削和沦为机器附属品的实质。异化采取了新的形式出现。由于高度机械化自动化,带来人的活动高度紧张,人际关系冷漠淡泊、经济富有、精神空虚、家庭解体、贫老孤怜,到处充满恐惧感,生活失去导向,在现代化的人造的世界里找不到意义。物质金钱统治,以个人为轴心的极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纵欲主义充斥社会,致使某些西方开明的政治家、思想家,发出呼吁要到东方古文化中寻找“治病良药”。

      20世纪科学技术有突飞猛进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和人们的生活与精神面貌,展示了人们的美好前景。但科技进步也是利弊兼具的。在科技带来福音的同时,科技理性也带来非人的后果。人类生态环境的破坏、臭氧层的减少、水土流失、资源萎缩、环境污染、人造食品和伪劣产品(直到假药)激增,科技进步成了危机人类生存的魔影。

      在现代化的科技进步的同时,帝国主义加紧殖民掠夺,先后发动两次世界大战浩劫,视被侵略国的人民生命如草芥,甚至不惜动用原子武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屠杀无辜。现在世界冷战虽然结束,但大国间矛盾并没消除,为战争亡灵招魂屡见不鲜,意识形态对立仍根深蒂固,强权政治肆虐,世界大战尚可避免,但局部战争始终没停止过。有人估计20世纪若失去控制,将引起全球性的大混乱。

      广大发展中国家历经几个世纪殖民统治和磨难,人民长期处在贫困状态及非人地位。本世纪兴起的民族独立热潮,改变了大批发展中国家的命运,但南北贫富差距仍十分突出。不仅某些大国仍要变相地控制发展中国家,就是发展中国家自身的民族或种族矛盾亦有增无减,因此冲突或战乱迭起,甚至自相残杀。其急需提高自我发展意识,也有待发达国家给予真正的人道主义关怀。

      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与瓦解,是本世纪最重大事件。社会主义作为人类解放的伟大实验,曾创建光辉业绩,给劳动者带来巨大希望。但由于指导思想和体制上的错误等原因,社会主义的发展遭到重大挫折,使人类前途发生新的迷失与困惑。社会主义的中国,在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发展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弊端的双重影响,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致使在价值观上发生相当激烈的矛盾冲突,一部分人的主导价值观失范,社会主义道德滑坡,个人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抬头,精神文明建设受到新挑战,也引起人们的焦虑。

      总之,20世纪是个喜悲交集的世纪。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人们在享受巨大的物质上的成功和精神上的成就的同时,又普遍忧虑人文精神的失落,在即将跨入新世纪的前夜,审视人们的忧虑,唤起人的主体人文意识的新觉醒,探究创建新世纪人文精神的路向,是迎接21世纪的最好的精神准备。

      二、人文精神的历史缺憾

      作为追求人类价值理想的人文精神,具有时代性和历史性。就是说,人文精神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流变中,有其时代主题和历史陈迹。一方面,人类在历史上创造了丰富的人文传统,成为当代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另一方面,由于时代和历史的限制,以往的人文精神只是破碎的、残缺不全的人文精神,尚无科学系统的人文科学体系,因而不能完全适应未来的需要。这里概览一下人文精神的几种历史类型。

      首先,西方人文精神的历史发展 西方的人文精神虽然在古希腊已相当发展,但作为一种社会思潮,还是发端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运动。其代表人物针对封建专制和神学统治,提出自由是人的本质,要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实现个性解放与自由发展,强调现世生活(享乐)的意义等人文主义思想和学说,成为启发人们思想、反对宗教神学的思想武器。但由于它对人性和个人作用的抽象片面理解,反宗教斗争不彻底,其作用必然受到历史的局限。继此之后,随着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主义斗争的发展,反神权统治的思想斗争,转为反对封建专制的政治斗争,人文主义思想有了新的发展。以伏尔泰、卢梭为代表的启蒙学派,从抽象的人性出发,从政治角度提出“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口号,以与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相对立。与此同时,法国唯物主义则从哲学角度,论及个人的“情欲”、“性善”是人的本性,“肉体器官是人的唯一动力”,提出要改变人必须改变环境的革命结论。这些观点极大地启发了人们的思想,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舆论准备。但无论是启蒙学派的“天赋人权”,还是唯物主义者的“情欲论”、“性善论”,都是从抽象片面的人性论出发,以普遍化的形式掩盖其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实质,而不能成为社会进步的向导。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后,西方的人文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其中以费尔巴哈的人本学为典型代表,他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妄图用“爱”的哲学来解决社会矛盾,但在那种社会条件下这只能是幻想。与此相继,随着资本主义科技作用的日益增强,西方兴起一股科学主义思潮,它以反对抽象理性、强调实证知识和经验为特点,与人本主义相对立,消解了人文精神的社会意义。到现代,随着资本主义科技发展带来的大量社会问题,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尖锐化,在反理性主义口号下非理性主义思潮迭起,它强调人的意志、情欲、生命、潜意识直至本能的作用,虽然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人们对生活世界的关切,却使人文精神丧失了理性的光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