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理论是马克思把握历史发展的重要方法,虽然理论界对于交往及其在唯物史观创立与发展中的地位与影响等方面作了深入研究,但是对于交往在历史上的发展形式及其特性和社会功能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如何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的历史形式及其特性与社会功能,是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研究中的一个有待深化的问题。故本文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着眼于交往对整个世界历史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作一探索。 一、交往的历史形式 正如任何事物都必然要经历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作为科学实践观中与生产辩证统一的交往,其表现形式也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过程。马克思说:“迄今为止的一切交往都只是一定条件下的交往,而不是单纯的个人交往。”〔1 〕这里的“一定条件”是指任何交往都不是偶然的,而是与其所处的社会历史时代有关,这就决定了随着人类历史的不断发展,交往的表现形式也必然随之构成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和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序列。这一序列,具体表现为三大阶段的依次更替。 马克思认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交往形态。在这种交往形态下,人们的生产和交往主要建立在依赖天然的自然界和肉体自然的需要以及自然分工的基础上。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各个个人通过某种“家庭的部落的联系”而结合在一起,表现出个人受他人限制的“规定性”。个人生活在以血缘联系起来的“共同体”中,其是作为共同体的器官和部件而存在,离开了这种共同体,个人就无法生存下去。随着分工和私有制的发展,阶级和国家出现了,整个社会便从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氏族或部落的共同体的社会形式向宗法制和封建等级制的社会形式过渡。这时个人虽然摆脱了对共同体的依赖,但他只是作为具有“某种社会规定性的个人而相互交往,如封建主和臣仆、地主和农奴,或作为种姓成员,或属于某个等级。”〔2 〕这意味着个人虽然摆脱了自然的共同体的“脐带”,但在等级社会中,贵族总是贵族,平民总是平民,不管他们其他的生活条件如何,这是一种与他们的个性“不可分割的品质”。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3〕同时,个人的活动固定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交往是其第二种历史形式。这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以血缘、地域和等级为纽带的交往被以物为媒介的交往所代替。由于社会分工和私人利益的相互隔绝,现实个人之间的交往采取了商品货币的形式。商品成了一切事物价值的代表,统治了整个社会生活。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本身是一个以交换价值和货币为媒介的生产过程,这一过程决定了人与人的关系就“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4〕资本以对物的依赖的交往取代了对人的依赖的交往。 资本主义社会这种物化的社会关系使得人们只是在满足个人需要的手段的意义上进行交往,个人成为社会交往中的一个单位,其目的和需要只是自身的事情,只能依靠自己。但同时这种实现个人需要的活动又是单个人无法进行的,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者一方面在孤立状态下进行生产,但另一方面其生产的目的实现则取决于社会的需求程度。这表明资本主义社会个体与“类”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对立,在这种物化形式下“个人的自主活动受到有限的生产工具和有限的交往的束缚,……因此他们只达到了新局限性。”〔5〕在马克思看来, 这种对物的依赖性的交往是一种“被迫交往”,它使个人“受到物的力量的统治”而不能自由地活动与交往。资本主义造成的这种个体和“类”的对立,表明在这一社会中,人们的共同体或共同本质对一切人来说都是外在的,因而是偶然的东西。个人采取了自由发展的形式外观,但自由发展的并不是个人,而是资本。这种自由发展是有限性基础上的有限发展,因而又是最彻底地取消了个人的自由发展。 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使个体和社会之间的矛盾不断尖锐化,从而使人类的交往变成一种外在的物化关系。但它毕竟“摧毁一切阻碍发展生产力、扩大需要、使生产多样化、利用和交换自然力量和精神力量的限制,”同时“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6 〕这种能力体系一方面表现在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在异化形式下个人的活动能力的增强,个人不再如封建依附状态下那样某一种规定性上进行社会交往,而是在自身的独立性中以交换价值为手段满足自身和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也促进物质交往的自主意识不断增长,使之能够超越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所形成的地域封闭型意识,代之以世界交往的意识。同时,大工业生产所提供的现代化交通及通讯手段,为打破自然环境所形成的各个民族和国家之间的相互隔绝状态的屏障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的这种丰富的能力体系为人类最终摆脱旧式分工的束缚,实行个人自主活动与交往提供了现实的条件。代替资本主义物化交往的将是以生产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的共产主义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交往。它是交往形式发展的第三阶段。 这是因为,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随着人和自然、人和人矛盾的真正解决,个体和“类”的对立也将得到科学的解决,从而使个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交往。 首先,普遍的交往是在自由人的联合体中进行的。在以物的依赖性的交往形式下,分工和私有制的发展导致劳动与资本、个体和“类”的尖锐对立,它使交往变成了一种与个体相对立的异己的社会力量。马克思认为,这是不合理的旧式分工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的。历史发展表明: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一方面,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获得独立发展的条件;另一方面,社会并不是同个人相对立的异己力量,而是每一个人的本质表现,是他自己的活动、生活、享受和财富。〔7 〕资本统治下形成的个人与社会相分裂的状况,只有在消灭旧生产方式和旧交往方式以及旧的社会结构的时候才会结束。代替这种分裂状况的将是个人的普遍交往形式,各个个人在彼此的自由联合中获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