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已经和正在显示出经济的高效率。与此同时,在财富占有分配方面的社会公平问题则突出起来。市场经济的高效率与社会公平问题,两者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关系。公平与(经济)增长的矛盾以及如何克服这一矛盾,已经是这一历史时期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 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公平问题,首先必须进行义理上的梳理。所谓公平(fairness),就是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及伦理意义上的平等(equality)或均等(symmetry)。公平问题在不同的社会活动领域有不同的特定内容,如市场经济活动的公平问题不同于现代政治活动(如选举)的公平问题;同时,又有着相对独立于一定活动领域而有着广泛社会意义的公平问题,如财富占有和分配方面的社会公平问题。 其次,在不同社会层面或不同社会意义上的公平问题,既相对分殊又内在关联,但在内容或文理上的分殊,则有可能导致不同公平观在社会生活中的对峙和冲突。本文着力要探讨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市场经济活动(运作)所需的公平观与财富分配和占有方面的社会公平观内容和义理上的分殊,导致两者在社会意义上的不相容性。 市场经济活动所需的公平观包括两方面的社会内容:一是生产领域的公平分配原则,二是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规则。现代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的。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一个基本分配原则就是按劳(贡献)分配。〔1 〕按劳分配的公平性就在于承认劳动主体的天赋能力及后天技能习得的合理性,以及由此导致的劳动贡献的差别的合理性。换言之,按劳分配的公平性无视劳动者因出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先天生理和后天身体发育所导致的劳动能力的不同,而仅仅以社会贡献的量的大小作为分配尺度。它的公平理想性就是等量劳动的等量分配,不等量劳动的不等量分配。个人应得的社会财富,是他个人的劳动所得。应当看到,按劳分配的公平性,从现代生产活动本身来看,在于社会化大生产的特性。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是建立在社会大分工基础上的,它所依赖的是劳动主体的天赋能力及后天习得技能的充分发挥。劳动主体的素养、技能及熟练程度,对于现代科技条件下的生产的顺利进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合乎其内在特性的分配原则必然承认劳动主体的天赋能力,技能的差别,以及因此按劳动贡献进行分配,拉开收益分配上的档次,形成全体成员在劳动成果所得上的不平等,从而激发劳动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高效率的社会生产力。而按劳分配在财富分配的意义上,就是承认不平等的应得的公平合理性。 生产领域的公平分配原则的贯彻,旨在于生产的效率。而现代生产的效率,最终是通过市场表现出来的。我们几十年来的社会实践证明,缺乏市场体制,现代社会大生产不可能有应有的效率。市场经济体制作为资源配置体制,是在市场的动态运行过程中实现的,市场的健康有序的运行,必须遵循相应的公平的市场规则:一、给参与主体提供平等的市场条件。换言之,任何进入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在参与市场竞争时,条件都应当是平等的。任何靠政治特权的参与使自己取得市场竞争的优势,都有损于市场经济的“自然”秩序。并且,通过竞争机制发挥优胜劣汰的作用,激励先进,鞭策落后,刺激效率。二、机遇平等。市场机遇对于任何进入市场活动的主体而言,都是平等的。但是,市场机遇(机会)的基本特征是动态性。市场作为资源配置者,所淘汰的,不仅是劣质者,而且是非市场需要者,如不淘汰后者,就不可能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因而也就没有现代经济的效率。但市场需求的前景往往不明朗,市场对经济活动主体的后果又往往是滞后的。在这种情形下,优质产品也可能成为市场需求的过剩产品。市场机遇的这种特征,就需要市场参与者具有把握机遇的能力。而对机遇的把握,与参与主体具有的知识水平、信息分析判断能力,甚至决心、勇气等心理素质都有关。因此,不论从哪方面看,市场规则本身都没有否定在进入市场前的不同主体内在素质的不同。而且,通过竞争结果,肯定了主体内在素质的价值。换言之,市场规则的公平是立足于承认参与主体(个人或法人)的内在不平等,而且承认遵守规则的平等性。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任何一次市场竞争的结果,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财富的分配。尤其是市场机遇导致的成败,加剧了财富占有在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企业、公司)之间的不均等性。这几年初步实行市场经济的实践表明,由于市场因素而不是按劳分配所导致的财富占有上的不平等,使社会财富更趋于集中于部分社会成员。简言之,市场经济活动所需的公平原则,是一种旨在使经济活动有效率的规则公正(公平),然而同时,它却与社会财富占有的不平等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相对照的是,传统经济活动的公平观所强调的是财富占有的平等性(分配平均主义)。这同样是特定经济活动方式的内在必然性的结果。传统的农业自然经济,不仅它的产品自给的目的性制约了它的经营规模(这与现代经济的商品生产特性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且它的管理和耕作方式,都使得每个劳动者的收益不可能有超过他人的极大份额。并且,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的收益主要受外在自然的制约,人的天赋差异及后天差别往往难以在生产结果上明显地反映出来。如果人人勤劳,人人都有好收成。存在决定意识,人们的经济生活模式决定人们的思维观念。劳动收益(结果)均等的经济模式决定人们的均等应得的公平观。那么,又如何认识在传统社会中如封建社会里的社会财富占有上的不平等?自从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社会不平等尤其是财富占有上的不平等,就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然而,在封建社会中的财富占有的不平等,则主要是通过经济剥削、超经济强制等社会途径实现的。自给式的小农经济并不是产生财富占有不平等的主要社会途径。因此,在对待社会财富占有问题上,市场经济所内蕴的公平观与传统自然经济所内蕴的公平观有着根本性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