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学前儿童的发展,就绕不开一个重要的词汇——学习! 我们习惯于把学习和教师、教学、教材、课堂、考试等概念联系起来,而在心理学上,对学习有着更为广泛的定义。学习理论认为,所谓学习,指的是个体行为上长期而持续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基于经验或对环境的适应而产生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是学习的结果,是一个量变的过程。 关于儿童学习的理论 在心理学上所称的学习,比学业学习的范围要广泛得多,它既包括微笑、翻身、行走,也包括如厕、说话、打架、说谎,等等。儿童的学习无处不在。学习就是儿童的天性,为了适应生存环境,儿童从一出生就开始了主动学习,也只有学习才能生存下去。 儿童的学习是和自然成熟相辅相成的。没有日趋成熟的生理发育基础,也就没有相应的学习,比如我们反复教几个月的宝宝读古诗,或跳过爬行的步骤教宝宝行走,这都是不切实际的愿望,这不仅不能得到良好的促进效果,反倒有可能影响宝宝正常的发展;同时,学习又促进了成熟的进度,缺乏学习的机会可能会造成对发展的破坏,比如在宝宝应该学习爬行或行走的时候限制宝宝的行动,过度保护,就会延迟宝宝的发展。 儿童的学习到底是外界环境的影响,还是自主的选择,曾是研究者激烈争论的话题。起点可追溯到洛克所提出的机械论发展模型,即白板说,他认为人像机器一样对环境的输入作出反应。另一种观点是卢梭的机体论发展模型,他认为人是主动成长的机体,是可以在运转中决定自身发展的,即儿童会在成长中主动发起行为,而不仅仅是作出反应。现在这种争论比较少了,研究者会更加关注某一类内容的学习更多指向内部还是外部、主动还是被动,而不是笼而统之的结论。但无论如何,我们应该知道,儿童的学习同时受到主观意愿和外部环境的影响。 谈到学习和发展,“种花”总被作为教育的一种隐喻,“静待花开”也被视为一种耐心守望、尊重自然规律的态度,绘本中也有这样的例子。 绘本:《安的种子》 中文原创绘本《安的种子》讲述了三个小和尚本、静、安种莲花的故事。在大雪纷飞的隆冬季节,他们各自得到了一颗千年莲花的种子,就像年轻的父母终于有机会孕育一个新的生命。本想最先种出莲花,就像那些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父母,他不顾天寒地冻,费尽力气挖开地面,把种子种了进去,等了很久,种子也不发芽,他气愤地刨出了种子,摔断了锄头。这又像那些对孩子失望而暴力相加的父母一样,并不去反思是否是自己的行动出现了问题,而是片面责怪种子或不加思考地抱怨。 静代表的是另一类家长。他把金花盆放在温暖的房间里,用上了最名贵的药水和花土,小心翼翼地种下了莲花种子。在他的精心呵护下,莲花发芽了。这似乎就是那些在各种营养过剩环境中,用各种精英早教计划催长出来的早慧神童一般,静以为所有的高额付出都有了回报。他用金盖子盖住了花盆,生怕莲花受到一点伤害。殊不知,他在阻断危险的同时,也阻断了阳光和空气。于是,莲花没多久就死掉了。过度的保护往往也意味着学习机会的剥夺,学习的机会被阻断后,发展就无从谈起。 安的行动似乎是不紧不慢的,他得到种子后,还和往常一样扫地、打水,过自己的生活。一直等到春天,他才把种子种在池塘的一角,不久,种子发芽了,安欣喜地看着它日益成长,直到在盛夏的阳光下开出耀眼的花朵。 当我们把这个故事置于儿童学习与发展的讨论情景中,其隐喻就不言自明了。安所做的,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尊重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成熟的相应阶段给予恰当的条件,使有机体得到最适宜的发展。但安不是消极地“静待花开”,而是充分掌握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外界环境,在适宜的时候做适宜的事。 了解儿童的学习方式 儿童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大多数理论支持学习的基础是观察和模仿,年幼儿童的模仿有着突出的特点。我们通过两本绘本,来了解一下儿童基于模仿的试误学习和扮演学习。 绘本:《聪明的小猩猩》《小仙女艾丽斯》 《聪明的小猩猩》讲的是一只小猩猩想自己打开椰子的故事。每个大人都善意地向他伸出援助之手,可小猩猩坚持要自己尝试。于是,每个大人都给他做出了自己擅长的示范。大猩猩说可以用手掰开,小猩猩试了试,不行,掰不动。鳄鱼说可以用尖牙齿咬开,小猩猩做不到。犀牛说可以用尖角凿开,小猩猩也找来尖锐的石头,还是做不到……尽管小猩猩模仿了所有大人给他提出的建议、做出的示范,但由于小猩猩自身的条件(不够高大、力气不足、牙齿爪子不够锋利,等等)限制了他模仿的精准和有效性。在我们看来,小猩猩的模仿更近似于游戏,但在小猩猩自己看来,他是十分认真的,也就是说,他是在学习。直到故事的结尾,小猩猩把所有大人的“招儿”集中到一起,制作了一个“高科技”开椰子工具,终于凭借自己的努力吃到了椰子。 小猩猩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失败,并在这些错误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提取有效的经验,最后组合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经验,并且获得了成功。实际上,儿童正是在通过这种模仿加试误的方式学习着。他们观察身边的大人或者同伴的行动,在自己拼搭积木、制作玩具、攀爬滑梯、挖沙玩水中,努力学习着各种技能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