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跟你做好朋友了

作 者:

作者简介:
高宏钰,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

原文出处:
学前教育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20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女儿悠悠上中班,性格外向活泼。她在班上有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可可,是个性格比较内向的女孩。我女儿很在乎她,平时也很照顾她,甚至会帮她擦完鼻涕把纸巾扔垃圾桶,中午吃饭帮她拿碗筷等等。

      有一次她俩正玩的时候,有个小朋友要加入,可可不允许。女儿回来跟我说了这件事,我告诉她小朋友要一起玩。第二天女儿跟可可这样说了之后,可可生气地说“不跟你做好朋友了”“不跟你玩了”,女儿就伤心地哭着去找老师。老师安慰她,让她找别的小朋友,但她还是想跟可可一起玩。

      可可每周都这么说一两次,弄得女儿特别伤心。女儿回来跟我们说时,我们会让她先想想自己哪里做得不好,然后再观察一下可可是否值得她这样对她。孩子反思了也没发现自己有什么不对的地方,结果更苦恼了。我也会跟可可妈妈沟通一下情况,她说可可回来没说什么,没什么异常;可可虽然那么说,其实挺在乎悠悠的,有什么事也都想着她。

      我挺纳闷可可为什么老这样说呢?我该怎样帮助孩子呢?

      ——一位困惑的妈妈

      一般来说,小班的孩子大多自己玩,或者在一起但是各玩各的。到了中班,孩子们逐渐有了兴趣相投的固定玩伴。但由于孩子思维、语言发展以及对友谊理解的局限,以及不同孩子成长环境和个性的差异,孩子之间会出现小摩擦,这都是在所难免的。

      案例中提到的情况确实让人纳闷,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1.理解孩子的友谊:“玩在一起”就是好朋友

      友谊是一种自愿的、双向的、积极的同伴关系,它会让孩子感到被接纳而有安全感,可以提升孩子的自尊感和自信心,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外部关系。

      中班幼儿一般用邻近原则或者对方的优势来定义友谊,比如“我们经常一起玩”“我们挨着坐”“他会照顾我”等。一旦和他人形成比较固定的伙伴关系,一段时间内他们通常会十分依恋对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喜欢在一起。案例中的两个孩子也是这样的。从社会认知的角度而言,孩子仅仅能认识到自己的主观世界,而认识不到别人的主观世界。这也会导致幼儿之间的交往非常表面化,难以达到志趣相投、互相关心的程度。或许这也是案例中的妈妈觉得自家孩子“不值”的原因。但是我们从案例中也可以看出,悠悠在照顾可可的过程中获得了自信和快乐,并且也得到了可可的依恋和认可。

      2.理解孩子表现背后的原因:自我中心和缺乏情绪控制能力

      由于自我中心的思维特点和情绪认知、控制能力发展的局限,该阶段的孩子难以意识到别人的想法,也无法清楚识别并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以及自己的言语行为对他人的影响。所以可可生气了就说“不理你了”,另一个则伤心了就哭,她们的言语行为不过是情绪的直观反映。

      案例中两个孩子不同的表现还和她们的个性有关。内向的可可倾向于“退缩性人格”——情绪内敛、接受新事物比较慢,所以不愿意接纳新同伴,不太喜欢或者不擅长交流。而外向的悠悠情绪外显、爱表达,常因可可的拒绝而哭泣,说明她当时非常伤心需要发泄,但这不一定说明她受到了更大的伤害。

      3.知己:别太相信自家孩子

      交往中出现矛盾的时候,成人习惯于先“反思自己”。但对于孩子来说,由于长时记忆和推理能力有限,一天下来他们或许仅仅能回忆起个别关键的外显行为。比如,案例中所说的“生气了”“不跟我做朋友了”“哭了”,而难以回忆起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更不用说记起自己的无心之失,并找到对方情绪变化的原因了。所以案例中悠悠妈妈觉得悠悠“反思”也没发现自己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不一定真的表明悠悠就是“完全无辜”的。

      4.知彼:“言”不一定总“为心声”

      交往中我们可以约束自己,但无法预料、掌控对方的情绪反应和行为。一个人的情绪反应往往是当下情境触发了以往的情绪开关。可可常说“不跟你玩”“不做好朋友”,是她的真实想法吗?可可妈妈说不是这样的,现实生活中两个人还是做了好朋友。虽然发生冲突后可可”没什么异常”,这种表现既和孩子的个性有关,也可能表明她心里踏实了——朋友因为自己说不愿意跟她玩就难过,说明朋友是在乎自己的。可可的表现说明她可能在情感上有不安全感。比如,小时候是否和妈妈在一起生活并形成了安全依恋?妈妈或者主要养育人是否有“你再怎样,我就……”之类让孩子觉得受威胁的言语行为?以至于孩子模仿习得了这样的反应模式,觉得自己有掌控的力量?

      老师这样做

      从案例中看到,虽然悠悠因为好朋友拒绝的话而难过,但是还想着和好朋友一起玩,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对友谊的珍惜。作为老师不仅仅要安慰难过的悠悠,更要帮助两个孩子学会相互理解、解决问题。老师可以把两个小朋友叫到一起,让她们分别说说自己的感受,为什么那么说,内心到底是怎么想的,自己怎么做、怎么说才会解决问题。如果孩子一时找不到解决办法,老师可以和孩子一起演示下,从而帮助两个孩子和好。

      家长这样做

      1.放平心态,肯定幼儿的友谊

      家长不要用成人的标准来判断孩子的朋友好不好、交往有没有价值,而要看到友谊带给孩子的积极价值——孩子在学习关心照顾对方、理解对方的想法和需要。否则就等于否定了孩子过去所做的努力和现在的感受,只会让孩子更痛苦。

      2.和对方家长沟通,共同成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