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面对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上海托幼·亲子生活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20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2020年新年前夕,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延长假期、限制外出、不再聚会,还有病毒和死亡等从不同渠道获得的有关疫情的负面信息,让孩子与成人一样产生恐慌和焦虑,缺乏安全感。面对身心健康和自我管理的新挑战,家长如何和孩子交流这些突如其来的不幸和苦难,如何让孩子适应变故、缓解心理压力、找到应对方法?如何借此树立家长的榜样作用,引导孩子理解责任和担当,坦然应对突发事件?

      为此,我们特邀了5位专家以圆桌的形式围绕以上话题发表他们的看法,希望他们的观点和建议能带给大家启示和帮助。

      记者:面对突发事件,家长需要用什么样的态度和孩子交流?如何让孩子理解和接受事实?

      李凌(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发展心理学博士):面对突发事件,首先,家长自己要了解事件的特点,了解我们需要面对的挑战,这会让我们更快地面对现实:它是突然发生的、与往常不同的,而且可能是重大的,所以会打乱我们原有的生活节奏和计划,比如不能去上学、度假等,所以需要我们做出调整,且迅速做出反应。它可能超过我们既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让我们感受到压力。

      其次,也要让孩子了解大家面对突发事件时通常可能的反应,这有利于帮助大家树立信心:比如因为事发突然,我们会慌乱、措手不及、恐惧焦虑、回避否认、不想接受……这些都是正常的应激反应,是人本能的自我保护行为。所以,这些反应和情绪不是敌人,它们需要被看见,需要被安抚。只有放下与它们的对抗,才能腾出能量,去盘点当下的需求、可以调动的经验和资源,也才能更有效、更从容地应对。

      杨雄(上海市社会科学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社会学博士):突发事件来临时,家长可以做到:第一,信息分享。孩子对灾难的恐惧,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获得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家长应该把正确的信息、正确的判断告诉孩子。比如,上海第一批援鄂专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钟鸣医生,接手了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的一个重症病区,他与女儿视频的时候,女儿问:“爸爸,你平时不是说你很厉害的吗?为什么这次病人抢救不回来呢?”钟鸣医生一开始不知道怎么回答,最后还是选择正面回应:“这次真的比较难。”应该说,孩子的心灵既要保护,又要磨炼,这是很好的一次公民意识、价值观、优秀品格的社会体验教育,孩子会越来越懂事。

      第二,防止信息“过载”。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往往“铺天盖地”,家长不应该把全部信息都告诉孩子,尤其是各种各样的负面信息;要对孩子进行正面疏导和回应,依据孩子的年龄和理解能力,给予孩子正向的、可靠的、必要的、可理解的信息,让孩子产生安全感。

      郭宗莉(上海市教育功臣,特级园长、特级教师;原黄浦区思南路幼儿园园长,现任上海市学前教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在与孩子分享信息时我们也要注意,3~6岁的孩子不能从成人的思维去认识“突发”和“变化”,在事件发生之初孩子往往会出现拒绝、对立的情绪。父母要理解突发事件给孩子带来的心理感受,从孩子的视角和立场采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帮助和指导孩子明白和接受必须面对的改变。比如,和孩子谈论家庭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和以往的生活秩序有何不同,面对变化,大人应该做的事情、不可以做的事情,或者暂时还不能做到的事情有哪些;引导孩子察觉或了解相同处境中的人们做了哪些改变,或者用实例强化孩子对“突发”和“变化”的理解;直接告知孩子可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并且做了以后会达到怎样的效果,带来怎样的体验和感受,得到他人怎样的评价等。

      李凌:郭老师说得对,孩子在理解力、自控力、应对经验等方面存在局限,为了有效沟通,家长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用贴近孩子、易于孩子理解的方式和他们沟通,选择合适的内容沟通到合适的程度,避免过度教育,使孩子消化不良反而导致其迷茫。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要低估孩子,要相信他们天生具有的“资源”,比如善良和天真,比如超强的直觉感受和形象思维,比如万物有灵的信念等。有时候,孩子的这些天性还能给成人带来不少启发。

      崔岚(上海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虹口区教育学院幼教教研员):家长在沟通时还应该注意针对学龄前儿童的年龄特点,针对突发事件的关键信息,告诉孩子事件可能会对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如让孩子知道新冠肺炎是一种人传人的传染病,传染速度很快,我们必须要做到戴口罩、勤洗手、少出门来严密地保护自己。

      家长还可以陪孩子一起看新闻、聊新闻,了解事件的走向。在看看聊聊中,和孩子一起串联前后信息,试着分析、判断事件的真相,发展到什么程度等。例如可以跟孩子讨论:爸爸妈妈复工了,是不是代表疫情已经好转,我们可以出去玩了?如果真的好转了,那么为什么幼儿园还不能开学呢?为什么有的地方戒备仍然很严?爸爸妈妈可以复工又说明了什么?相信这样的交谈有利于增强孩子借助信息推理事实的意识与能力。

      信息纷飞,往往真相与谣言共存。家长不妨跟孩子聊一些他能够理解的所谓“谣言”,听听他的判断。比如,邻居肉肉是个大班孩子,他妈妈把“300个湖北人坐车逃进太仓”的谣言视频给他看,问他:“你觉得这件事是真的吗?”他斩钉截铁地说:“不可能,肯定是假的!”“为什么?”妈妈问。他大声回答:“警察叔叔一定会看得很牢很牢,会保护好我们,不可能让他们这样的。”我堂弟给6岁的女儿闻闻看了一段“武汉人在示威”的谣言视频,问她是真的吗?闻闻说不知道。堂弟又给她看了第二遍,并引导她观察人们的脸部,闻闻惊讶地发现:“他们怎么都不戴口罩?假的,假的!”无论是肉肉的英雄情结,还是闻闻依据特征的判断,家长都应该鼓励孩子对自己认定的事实阐述理由,萌发孩子学习尊重并相信事实的道德意识。同时,家长要充分表达谣言带来的社会危害,以及带给自己的负面情绪,如紧张、焦虑、迷茫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