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哲学研究的现实感

作 者:

作者简介:
江丹林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原文出处:
复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哲学研究现实感问题上功利主义和重返书斋两个困惑的剖析,提出了联系这两者的“桥”(同一性)是哲学研究上的教条主义和对哲学研究现实感内涵的曲解,进而揭示了哲学研究现实感得以现实所必经的五个环节,从而有力地说明了离开对哲学研究现实感的科学把握,哲学研究的苍白、陈旧、无力、庸俗化以及落后于时代将是不可避免的。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8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如何科学地把握哲学研究的现实感,这是摆在当代中国哲学界面前的一个不能回避和解决得不好必然使哲学陷入困境的大课题。故本文作一探索,以期引起进一步的讨论。

      一、两个困惑:功利主义和重返书斋

      哲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悬浮”在半空中,但其根源却深藏在物质经济事实的根据之中。所以,哲学要完成马克思所说的“改造世界”和“使全部现存世界革命化”的使命,就必须关心乃至参与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使自己的研究具有敏锐的现实感。对此,我国哲学界并无异议而早已达成共识。然而,正是在这个并无异议而早已达成共识的问题上,我国哲学界却长期处于困惑之中。

      困惑之一:把哲学研究的现实感理解为亦步亦趋地追随实践的脚步,把哲学研究的任务规定为“理解”和“论证”“现存”的一切,或“理解”和“论证”时尚的标语和口号。而在这种所谓的“现实感”的指导下,哲学研究往往出于某种急切近利的考虑,取得的成果往往是现有概念、范畴、原理和规律的随心所欲的曲解和非科学的排列组合,“文化大革命”中的儒法斗争史的研究以及“上层建筑决定论”就是极为典型的两个例子。这种所谓的“现实感”发展到极端,必然使哲学不正常地君临一切,似乎成为解决一切具体问题的灵丹妙药,最终把哲学庸俗化而使“卖菜的哲学”、“做工的哲学”、“种田的哲学”等风行一时,遍及社会分工的一切部门和领域,从而最终陷于以狭隘的功利主义和价值观念看待哲学的功能和把哲学当成单纯的证明工具以及用哲学取代各门具体科学的专门研究的“误区”。所以,这种哲学研究,从现象上看,离现实最近,现实感最强;但从本质上看,却最缺乏现实感,因为其研究的结果不仅不是从哲学层面上科学地理解和把握现实,反而是对现实的曲解,从而使之最终丧失现实感。

      困惑之二:消极地对待第一个困惑的经验教训,担心强调把现实提出的重大问题摆在哲学研究的突出地位会损害哲学研究的学术价值,由此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把哲学放回书房,躲进幽静的书斋,给哲学研究提出一些纯粹抽象思辨的课题,在自己选定的书斋知识田块中耕耘播种,构造所谓的体系和沉醉于纯思辨式的讨论,从而最终使哲学丧失现实感。马克思针对青年黑格尔派的类似错误曾深刻地批判道:德国旧哲学的致命弱点是脱离现实、陷入抽象思辨之中而孤芳自赏,它喜欢幽静孤寂、闭关自守并醉心于“淡薄的自我直观”,因而它那“玄妙的自我深化”在门外汉看来,“正像脱离现实的活动一样稀奇古怪”。为此,马克思要求青年黑格尔派柏林“自由人”的作品“少发些不着边际的空论,少唱些高调,少来些自我欣赏,多说些明确的意见,多注意一些具体的现实,多提供一些实际的知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436 页)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导论”中谈到文艺复兴时认为,这是一个“需要巨人和产生巨人的时代”,这些巨人的“特征是他们几乎全都处在时代运动中,在实际斗争中生活着和活动着,站在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进行斗争,有人用舌和笔,有人用剑,有些人则两者并用。因此就有使他们成为全面的人的那种性格上的丰富和力量。书斋里的学者是例外:他们不是第二流或第三流的人物,就是唯恐烧着自己手指的小心翼翼的庸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版第4卷, 第262页)

      哲学研究现实感上的这两个困惑,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因而从现象上看是对立的,但两极相通,在本质上却是一致的,联系这两者的“桥”(同一性)是复杂的,但从理论前提上看,它们犯了两个共同的毛病,这就是哲学研究上的教条主义和对哲学研究现实感的曲解,而这两个毛病又互为所用和互相补充而形成了一种导致哲学研究丧失现实感的“合力”,从而造成了这种哲学研究中富有弹性的两极冲撞。这是因为,教条主义脱离现实,不能以自己的哲学研究成果为现实生活提供科学的“头脑”,从而给哲学研究的狭隘功利主义和哲学的泛化以可乘之机;反之,哲学研究的狭隘功利主义和哲学泛化所造成的恶果,又为哲学研究者回到纯书斋作教条主义的研究提供了所谓的根据;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必须打破。

      二、走出困惑的理论前提:扬弃教条主义的哲学研究和科学把握哲学研究现实感的准确内涵

      由上可见,要走出哲学研究现实感问题上的困惑,最有效的途径不是重新退回到纯书斋作思辨式研究,而是科学地坚持哲学研究的现实感,以科学的成果更好地适应我们伟大时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紧迫需要。为此,必须扬弃哲学研究上的教条主义和科学把握哲学研究现实感的准确涵义,这是走出哲学研究现实感困惑的必要理论前提。

      (一)扬弃教条主义的哲学研究

      教条主义的哲学研究,其基本内涵如下:

      第一,错误地把有血有肉和生气勃勃的“真正的哲学”视作绝对真理的体系,认为它是无所不包,能够解决一切问题,从中直接推出社会现实一切具体问题的答案,甚至裁判科学的是非。不用怀疑,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普遍的意义,但社会现实各个领域和各门具体学科的研究是任何哲学都无法取代的。这种取代有悖于哲学的本质,其后果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而且必然导致目光短浅的实用主义、狭隘的功利主义、哲学的滥用等失误,最终丧失哲学研究的现实感而走向另一个极端,陷入“哲学无用论”。

      第二,错误地把有血有肉和生气勃勃的“真正的哲学”简单地归纳为几个抽象公式的堆积,认为它与现实的关系,就是用哲学的专业术语、概念、范畴、原理和规律,为时尚的标语、口号作、论证,这就必然导致对哲学及其与现实关系简单化的曲解,出现对现实贴标签和生搬硬套的庸俗化做法、从而导致把哲学当作证明工具的失误,最终使哲学研究丧失现实感而成为实践的“谓语”。

      第三,错误地把有血有肉和生气勃勃的“真正哲学”停留在其经典作家的本本上,将其中的具体论述作为审判现实的“最高审判官”,奉行本本主义。然而,这种奉行“凡是”原则,无视社会实践的新发展,其结果必然导致哲学与现实脱离,从而失去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最终使哲学研究丧失现实感而窒息其生命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