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批判与重构是贯串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条红线

作 者:

作者简介:
宛小平 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理论处 合肥 230000

原文出处: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版

内容提要:

本文尝试从一个全新视角透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演进,它既不单纯以人为核心诠释马克思主义;也不以历史决定论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理,而是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形成总是围绕着对资本主义旧世界的道德批判和对新世界的道德重构展开的,在遵重“文本”的基础上,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的活思想和我们这个时代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提供了经典的论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8 年 01 期

字号:

      研究马克思主义,既要尊重“文本”;又要把它和我们时代所关切的问题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面,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更愿意把马克思视为一个道德的批判者和重建者,他影响他那个时代,也影响他的后人,并且通过这种道德的感染力使其每一个时期的著作都贯串于这种不朽的精神,这就是本文想着力论证的一个原动力和归宿——道德批判和道德重构。

      一、马克思的道德批判和重构与其哲学体系的关系

      中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构大体经历两个比较清晰可分的阶段:第一阶段是解放后经苏联教科书传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框架。这个框架较为重视辩证法及作为世界统一性的唯物主义观点,与此相应,国内的哲学界一直热衷于讨论哲学的基本问题(特别是思维和存在同一性问题)、辩证法及其诸规律(特别是列宁讲的“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认识和实践(主要结合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实践论》)。第二阶段是80年代开始的思想解放及对五六十年代哲学反思基础上形成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解构。这一时期较为注重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之,随着《1844年经济学与哲学手稿》的研究,逐渐形成了各种不同角度论释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有人将马克思分为早年和成熟两个不同时期;还有把人作为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主线;更有强调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不同于以往旧哲学的根本观点,等等。无论怎样看,上述两个不同时期的论者都不否认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揭示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变革是历史的基础这一观点。

      当然,我们并不想在前述诸种论释之外再加上一种解释。事实上,我们想说明被前述论释者所忽略的一点是:既然马克思把哲学看作不仅仅是解释世界而且是改造世界的武器,那末,它对旧世界的理论批判的焦点何在?是不是像众多学者所认为的是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关系的揭示才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其实不然,在我们看来,马克思对旧世界的哲学批判是从道德批判入手的。像L.J.宾克莱在《理想的冲突》里所说的:“浏览一下马克思著作也可以使人们认识到,他也反对他那个时代的工业社会作法,这个社会曾经把一项重视物的价值远胜于重视人的价值的道德准则加强在工人头上。马克思发现他那时的社会是这样的败坏,以至必须摧毁,以使人可以第一次变成充分有人性的和充分自由的。我们必须记住,他对资本主义的谴责主要是根据他对在这种制度下受痛苦的工人的同情。因此,马克思对小资产阶级道德的谴责便是对一种不人道的具体的道德准则的谴责;在他看来,一种通过教育和法律把一项不道德的‘道德准则’强加给人民的经济制度,就应该在经济上和道德上深受其压迫的人民手中灭亡。就这一方面而言,马克思确实是近代一位伟大的道德家。"〔1〕这样说来,与其说把马克思看作是一个建构哲学体系的大思想家,还不如把他认为是一个时代的道德批判者和重构者更为恰当。

      另一方面讲,马克思的道德批判和重构总是围绕着人的解放这一主题展开的。正因为如此,过去曾猛烈受到批判和以为人是历史唯物主义核心的观点虽然失之偏颇,但比起把马克思历史观仅仅认作是基本矛盾规律的认识,甚而把人道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开乃至对立的观点要高明得多。为什么?因为只讲基本矛盾运动不讲人的活动的历史唯物论容易被人曲解为连恩格斯都反对的“唯经济决定论”。持上述观点的人常引用马克思的一段话:“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他们忘记了恩格斯在晚年也曾这样说道:“社会力量完全像自然力一样,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和考虑到它们的时候,起着盲目换的、强制的和破坏的作用。但是,一旦我们认识了它们,理解了它们的活动、方向和影响,那末,要使他们愈来愈服从我们的意志并利用它们来达到我们的目的,这就完全取决于我们了。 ”〔2〕可见, 这里是肯定人类的“理性”和“自由意志”的,也是肯定了“道德实践”的(德国古典哲学一直把“意志”和“道德实践”相联系讨论。恩格斯也说:“没有德国古典哲学,就没有社会主义”。)看来,比较能接受的观点是应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是围绕着人的全面发展(包括道德进步的尺度)以及人在历史自身基本矛盾运动中的相互作用的体系。

      众所周知,马克思的哲学是改造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论以及费尔巴哈的唯物论[ 按恩格斯说费尔巴哈是“下半截的唯物论”(自然观)、“上半截的唯心论”(历史观)]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然而除了一般人们常讲的“合理内核”(辩证法)、“基本内核”(唯物主义)之外,实际上马克思关注的焦点是道德主体的人的状况究竟如何?道德堕落、人的知、情、意的“异化”一直是18世纪—19世纪西欧思想界普遍论述的一个问题。(当然,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谈到这些问题时没有象法国唯物主义那样锋芒毕露)黑格尔认为,人的异化乃是起于一般社会上自私的个人主义,因而可以由国家的手段来加以克服;费尔巴哈则努力说明宗教是人类的本质的异化,从而否定神才能恢复人的真正本质。

      起初,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道德批判确实受到了费尔巴哈的许多影响,在表述上也用了许多费尔巴哈喜用的术语。但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非道德的及人的异化表述远不是费尔巴哈所能及的。马克思说:“未开化、未具社会性形式的人,偶然存在的人,处在现实生活中的人,被我们社会中的整个组织污染的人,他们丧失了自己,被异化了,被交在不人道条件与要素的支配下——简言之,人尚未成为一个真实的类的存在”。还说:“一旦社会成功于废除……恶性买卖与其先决条件时……则人类之个人感觉上的存在与其类的存在之间的冲突将终止。”显然,马克思的道德批判不是象费尔巴哈简简单单的用“爱的宗教”来替代“神”,这种人道主义是没有基础的,而马克思消除“恶性买卖与其先决条件”,来恢复人的真正本质。后来,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里终于把这一“先决条件”定义为万恶的“私有制”。从而把对资本主义的道德批判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的私有制的抨击上。马克思说:积极地废除私有财产,因而人类真实地拥有为了自身的人类本质。并且,马克思还说了一句完全哲学意味的话:“因此,私有财产的废除是人类一切感觉与特质的完全解放。”毫无疑问,这里讲的“一切感觉与特质”当然指人的主体和客体的矛盾意义上的含义,那就是说,马克思要通过对私有制的否定来达到哲学认识论的主客体对立的消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