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家训培育古代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方略及其当代启示

作 者:

作者简介:
安丽梅,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博士后。

原文出处:
兰州学刊

内容提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强调发挥家庭德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教化视域下传统家训本质上是一种家庭德育。在家国同构的古代社会,以传统家训为主要家庭德育形态的教化体系,通过采用层次化的阐释方法、多样化的教化形式、生活化的教化方法、日常化的教化仪式、系统化的教化机制等方略,有效促进了民众对古代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和实际践行。借鉴传统家训有益教化经验,注重发挥家庭德育的教化功能,实现思想内容的通俗化阐释和层次化表达,注重传播方法形式的多样化、生活化和传播仪式的日常化,构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系统化运行机制,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20 年 05 期

字号:

       网络首发时间:2019-12-23 15:14:55

       网络首发地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2.1015.C.20191223.1006.014.html

       中图分类号 D64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3492(2020)01-0027-09

       家庭德育是阐释和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重视家庭、重视家庭德育,强调要发挥家庭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十九大报告再次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家作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场所,家庭德育作为价值观培育的重要载体,在立德树人、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古代高度重视“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在具体的教化方略层面,渐趋形成了以家庭、学校、社会为基本场域的教化系统。在家国同构的古代社会,以传统家训为主要家庭德育形态的教化体系,成为古代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载体。在历史发展演进中,传统家训逐渐将古代核心价值观通俗化、生活化、日常化、形象化,在培育个体品德、规训家庭伦理、淳化社会风气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敦化人心的作用,形成了颇具民族特色的教化方略。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古代核心价值观培育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二者在内容上同根同源,在性质上同为意识形态教育,在价值旨归上共同指向教化人心、导人向善的立德树人目标,且建立在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和地理环境基础之上。深入挖掘传统家训培育古代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可以为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

       一、传统家训是我国古代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载体

       我国古代尤为重视“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回顾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唐虞时期我国形成了“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教”价值观;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礼义廉耻”“仁义礼智”的系列价值观念;两汉时期逐渐确立了“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价值观;宋代则发展出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价值观。概括言之,我国古代核心价值观以“仁”为底蕴,以“仁义礼智信”为基本体系。在古代核心价值观培育体系中,传统家训成为重要的活动载体。

       (一)家庭德育是古代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载体

       行教化是我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要方略之一。在崇尚礼义教化的古代社会,我国教化活动以“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价值理念为主要内容,重在立德树人以养成个体健全人格,促进“建国君民”“化民成俗”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古代教化活动也就逐渐形成了以价值观培育为主题的育人特色。从空间场域而言,我国古代教化系统涵盖了家庭、学校、社会三大场域,构成了以家庭德育、学校德育和私学德育为主的价值观培育系统。古代家庭德育在教育对象、实效性、持久性等方面具有比官学德育、私学德育更为突出的优势。首先,古代家庭德育在教育对象上更具广泛性。在生产力较为落后的古代社会,教育也属于社会上的稀缺资源。古代官学德育以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为主,在教育对象上主要以官员子弟以及庶民中的杰出俊秀为主,而布衣子弟则很少有机会接受官学教化。古代私学德育以私塾、书院形态为主,教育对象也多以具有初步文化知识和一定财力的学子为主。农耕经济时代,家不仅是个体生活的地方,是进行人自身生产的地方,也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地方,一切生产关系继而人际关系、社会组织均以家为中心展开。由是家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组织,也成为古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空间场域。在家中开展的德育活动,涵盖了社会各阶层、各领域的群体,因而在教育范围上具有最广泛的覆盖性。其次,古代家庭德育更具持久性。官学教育与私学教育主要存在于人的特定阶段,也多因战乱而有所废弛,因而在人生的非求学阶段与社会的特定历史时期便出现了官学与私学教育的空场。古代家庭德育基本贯穿了个体的一生,也始终存在于古代社会历史发展中,因而具有更为突出的持久性。再次,古代家庭德育更具实效性。太学、国子监等官学皆由政府官办,“政污则学弊”,法久则弊生,官学教育在学子选拔与考核评定中产生的变相的、不合时宜的流弊越来越多,由是“在中国教育史上,官办教育亦终不为人重视”①;而书院等私学皆有赖于道德文章出众的师资力量,一旦优秀的师资缺乏,教学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古代家长族长在血缘、姻缘的基础上自觉主动开展德育,较少存在教育目的上的私利性;在教育师资上,即使个体家庭的家长德才欠缺,在个体家庭之外还有以族长为核心的家族教化,因而家庭德育的实效性更强。

       (二)传统家训本质上是一种家庭德育

       教化视域下,传统家训是指兼具政治身份和家族身份的家训文本制订主体和家训活动教化主体积极在个体家庭、家族组织、学族家塾中,将社会主流规范传播给家人族众的教化实践,本质上是一种家庭德育。首先,传统家训的教化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传统家训的直接目标在于培养贤且智的子孙,引导其主动践行家族规范以维护家族秩序,帮助其积极实现人生价值以促进家族发展。传统家训的间接目标在于培养德才兼备的国家人才,德行敦厚则易认同并主动践行道德、法律等社会规范,从而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有才能则积极创造社会价值以促进社会国家的发展。其次,传统家训的教化内容来以德育训诫为核心。以“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价值理念为引领,传统家训创造性发展出了以“孝”为主线的修身观、治家观、处世观、报国观的思想道德体系。古代家长们将这一思想道德体系有序融入了衣食住行、冠婚丧祭等日常生活中,从而形成了以德育训诫为核心的教化特色。再次,从教化功能上来看,传统家训自形成伊始,便自发具有治理家族、教育子女、维系家族和维护统治的教化功能。最后,从实际效果来看,传统家训在人伦日用的居家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将“仁义礼智信”等古代主流价值观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促进了民众对古代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和切实践行。

       (三)传统家训是古代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载体

       传统家训本质上作为一种家庭德育,从产生之初,就带有传播社会主流规范的意蕴,在以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获得相应的理论支持和国家支撑,进而形成了规范化的运行体系,成为古代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载体。据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以来,西周时期我国就有关于家训内容的记载,主要以西周王室家训为主,其基本特征为父祖辈对子孙辈的治国经验、立身处世方式的训导,而训诫内容则以德教为主。随着汉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思想方略的实现,具有明确价值导向、以社会主流规范为主要教化内容的家训活动也正式进入了自觉状态。在历史演进中,传统家训在获得形而上的理论支撑和现实性的制度支持与法律保障的基础上,一些家长、族长撰写和修订了《颜氏家训》《袁氏世范》《朱子治家格言》《吕氏乡约》《曾文正公家训》等众多家训文献;一些与治家教子相关的族规、乡约也成为家训的组成部分,逐渐实现了对古代核心价值观的通俗化阐释。随着通俗化阐释古代核心价值观工作的完成,传统家训以具有“轨物范世”“整齐门内,提撕子孙”②为典型意义的《颜氏家训》等经典家教文本为依据,运用多样化的教化形式、生活化的教化方法、日常化的教化仪式和规范化的运行机制,在人伦日用的居家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将“仁义礼智信”等主流价值观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逐渐成为古代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活动载体,有效促进了人们对古代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和实际践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