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业价值创造模式研究

作者简介:
倪明,男,南京财经大学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教授,博士,合肥工业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物流系统及其信息化工程;洪文佳,女,南京财经大学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管理(江苏 南京 210023);杨善林,男,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管理工程(安徽 合肥 230009)。

原文出处: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互联网与快递业融合发展,推动了快递业价值创造模式持续变革。分析当前快递业三种价值创造模式,应用供需网(SDN)理论,提出快递业SDN价值创造模式。研究表明,快递业SDN价值创造模式相较于当前模式,其动态稳定的合作方式和淘汰机制创造了动态价值,完全开放的合作对象与网络平台创造了开放价值,多功能的组织形式和业务内容创造了共享价值。SDN模式以动态网络组织方式完成多样化快递业务需求,实现了物流效率的提升和服务水平的提高,是快递业未来价值创造模式可能选择。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物流管理
复印期号:2020 年 05 期

字号:

       一、引言

       近年来,快递业发展迅速,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的快递业务量首次突破了100亿件[1],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快递业务量最大的国家;2018年,快递业务量达到507.1亿件,比上年增长26.6%,是2014年的3.6倍[2]。快递业迅猛发展催生价值创造模式的不断变革,但基本上遵循“竞争—合作—协同”的发展路径,进而实现价值创造模式由单一式向规模式、再向协同式的变革。但是在整个转变的过程中,快递行业仍然存在创新驱动力不足、行业融合度不高,价值增值空间小等问题,在国家要求企业实现降本增效、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快递业依赖“高投入高消耗”的传统价值创造模式将面临挑战。近年来,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也进一步推动了快递业跨界融合。如盒马鲜生为快递业与零售业跨界融合,菜鸟驿站为快递业与电子商务跨界融合。因此,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和快递业跨界融合的出现,必然推动快递业价值创造模式革新,也引起了学术界关注。

       二、文献综述

       从当前文献看,价值创造模式主要有链式、服务型和平台型三种模式。

       (一)链式价值创造模式

       从人类有了商品交换活动,价值随商品交换而流动。但研究价值创造始于Porter[3](1985)价值链理论,把企业活动分为支持性活动和基础性活动,共9项具体活动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随后,Peter Hines[4](1999)将原材料和顾客纳入价值链,并认为价值链是“集成物料价值的运输线”。王化成和尹美群[5](2005)进一步研究了影响价值链的外部要素,认为优越的顾客价值、核心能力与相互关系是影响链式模式的主要外部要素。随着链式模式的广泛应用,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全球化下链式模式的发展。Biryukova & Vorobjeva[6](2017)认为发展自由化基础设施服务业,可以提高金砖国家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度。余振,周冰惠和谢旭斌等[7](2018)应用了Biryukova & Vorobjeva(2017)[6]结论,并分析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参与度与中美贸易摩擦关系。Von Oppenkowski,Hassler & Roesler[8](2019)提出将非正式市场纳入生产网络,丰富全球价值链要素。

       (二)服务型价值创造模式

       随着大服务业概念普及与实践,服务业所占比重逐年上升,部分学者开始从产品主导下的价值创造模式,关注到服务主导下的价值创造模式。如Vargo & Lusch[9](2008)是较早提出了基于服务主导价值创造逻辑命题的学者。快递业作为一种典型的服务行业,一些学者专门研究快递行业价值创造。如李旭东[10](2012)将价值链模式引入快递业,建立了快递服务价值链模型。同期,向先文和张锦[11](2012)从网络效应的角度,搭建了连接快递活动供需双方的价值创造模型。何华征[12](2014)进一步验证了向先文和张锦[11](2012)观点,快递与电商、物流及利益相关行业协同创新,可突破价值链条局限。狄蓉和徐明[13](2015)借鉴何华征[12](2014)观点,把协同创新作为服务的核心,并构建了协同创新服务型价值模式。简兆权和肖霄[14](2015)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内涵,把携程网与服务供应商、集成商和顾客整合,构建了大服务价值创造模式。Lin Ma & Fengying Nie[15](2017)则利用大数据搭建服务平台,构建了资源协同、技术协同、服务协同的智能大数据服务价值驱动模型。

       (三)平台型价值创造模式

       伴随共享经济的发展,以B2B、B2C、C2C等商业平台研究价值创造模式。王生金和徐明[16](2014)基于外部资源配置认为平台模式就是终端顾客、供应商与平台企业之间一种基于社群逻辑的价值创造过程。杨学成和涂科[17](2017)在王生金和徐明[16](2014)对于平台模式本质的探讨下,揭示了共享经济情境下的网约车平台价值创造模式。Junic Kim[18](2016)从内部资源配置角度,构建了以质量管理和收入结构为核心要素的平台业务模型生态系统。Raphael Amit & Xu Han[19](2017)借鉴Junic[18](2016)有关内部资源配置的指标,并将数字化纳入内部资源配置理论,进而影响了平台价值创造模式。朱良杰,何佳讯和黄海洋[20](2018)除了考虑内外部资源的利用,还基于生态圈的动态能力构建了平台价值创造模式。同期,Bettoni,Barni & Sorlini M等[12](2018)构筑了一个能够为整个欧洲制造业提供定制服务,满足其跨部门领域需求并覆盖整个价值链活动范围的数字化价值创造平台。

       综上,当前文献主要从链式、服务型、平台型等角度,研究价值创造模式,而研究快递业价值创造模式的文献并不多见。少量文献只是把快递行业作为服务型价值创造模式的一个行业应用。但是随着国家经济转型的深入,与发展指数相比,快递行业发展更注重发展规模、发展能力和服务质量指数的整体提升,快递业价值创造模式也日益呈现系统化、多样化特点,这就需要学者在研究快递业价值创造模式的过程中突破传统服务业的禁锢,进一步总结当前快递业价值创造模式,融合并形成适应新经济环境下的新模式。鉴于此,在梳理、概括当前快递业发展中所形成的各种价值创造模式基础上,结合经济发展新业态及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实践,应用SDN理论[22],提出快递业价值创造新型模式,在比较快递业价值创造不同模式基础上,阐述新型模式的优越性及应用前景,以期实现快递行业在新经济背景下的完美转型。

       三、当前快递业价值创造模式及其局限性

       快递业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历经50多年发展,已基本形成了以物流、信息流等基本服务和以代收货款、物流金融等增值服务为一体的盈利范式,回顾快递业发展历程,概括起来,当前快递业主要有三种价值创造模式,即独立价值创造模式、联盟价值创造模式和外包价值创造模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