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4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297(2019)05-0028-11 处于后发型现代化进程中的当代中国,当下国民的素质从何发展而来,又可能向何发展而去?国民(青少年)的教育又如何应对这一发展?笔者试图在以往探讨①的基础上,从系统思维的视角,对国民素质的诸要素(小系统)以及影响制约素质生成的诸要素(大系统)来进行结构功能性的解读与分析。作为首次以系统思维对此宏大问题的假设性研究,笔者深感诚惶诚恐,更祈望得到专家学者的斧正。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笔者的研究或许能对深入理解中央文件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有所裨益,倘若能提供一个基础性的理论解读视野,则更感荣幸。 一、国民素质研究:问题的分析与发展的愿景 (一)国民“劣根性”与“改造论”话题的超越 近代以来,凡提起国民素质,“国民劣根性”与“国民性改造”就是我们经常的话题,以至于成为中国人素质低的一个标签。近年以来,人们认为这一话题有损民族自尊与文化自信,带来负面影响,以至于回避这一话题。笔者以为,历史地看这一话题对于处于民族存亡之际的国人而言,具有警示、惊醒之意,体现了鲁迅所说的“怒其不争”的愿望,但也确有过于简单笼统,同样产生了自贬、自损的后果。 笔者以为,站在今天的历史制高点上,我们仍应从“存在的大致上总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的起点出发,以系统性的思维去分析探寻国民素质问题,分析主体素质(养)与客观环境互动推演发展的复杂过程,探寻在全球化时代与百年未遇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国民素质发展的现实取向与未来发展愿景,使我们这个命运多舛的伟大民族在自身的复兴与人类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中做出应有的努力。 (二)“问题与发展”:国民素质研究的基本内容 国民素质的研究归根结底是为了把握国民素质的现状,让国人的素质与民族国家、社会经济文化的演进相互协调、相互推动;使民族性的发展与人类前行的律动相互合拍、相互激荡。以此为目标的民族—国民性发展研究,当以探寻差距—问题为出发点,以发现、解决问题—探究民族—国民性发展的可能性、可行性路径为基本立场。这里,何谓问题?何以发展?是我们首先要讨论的内容。 第一,何谓问题,何以认识?这里说的问题就是指差距。所谓差距则有两个维度需要把握。 其一,就人的个体而言,就是指人的素质的层次性差距而具备了生存素质(如身体、技能、知识素质)者,与既具备了生存素质、又具备生活素质(如伦理、反思素养)者,就存在着差距;而仅具备了生存、生活素质者显然又与兼具生存、生活与存在(如科学、人文、审美素养)者又存在着差距。就个体而言,在不同的层次之中,尽管各种素养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在高层次的素养中显得尤为明显),但因个体的旨趣与需求不同而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是人的丰富性的体现,并不能认作问题或差距[1]。 其二,就个体与社会(含经济、文化等)的结构性互动而言,具备了臣民素养与前现代—传统—神圣社会互动者,其素养与具备了国民素养与现代—工商—世俗社会互动者的差距(如果现代社会存在着初级阶段与高级阶段的话,那么,具备了国民素养与现代—法制—威权社会互动者,其素养与具备了公民素养—法治—民主社会互动者之间也存在着差距);而具备了国家—民族公民素养与现代社会互动者,其素养与具备了人类—世界公民素养与人文科学—后现代社会互动者自然也存在着差距。 第二,何谓发展,如何发展?这里所谓的发展就是发现问题缩短差距,就个体自身而言主要是层次性发展,就个体乃至群体与社会的互动而言就是结构性的发展。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类社会特别是由一次次的科技革命引发的经济发展已经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了。由此,与之互动发展的人的素质的演进提升也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已经证明,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众的素质不能与其所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话,那么其国家的社会运行就会出现问题乃至引起动乱。环顾当今世界,即便是在那些原发型的现代化国家里,也不乏因为部分国民(包括移民)素质发展滞后,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能形成良性互动,而影响了社会的健康运转的事例;特别是至今仍不愿退出历史舞台的宗教激进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民粹主义者,更是在少数政客特别是野心家、阴谋家的蛊惑下,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在后发型现代化国家中,由于国民素质与迅猛发展的社会经济不能形成良性互动,引发的社会问题就更加严重了,尤其是再加上外部势力的种种干扰与影响。为此,任何一个民族与国家都要高度重视国民素质的发展问题。具体地说,这样的发展仍可从两个维度来展开分析: 其一,个体的层次性发展。 人的素质的层次性,之前已有所述及,这里略做展开:作为个体的人,首先应具备的是生存素质,这是立身所必备的,也就是说要有健康的身体、必要的技能与知识,而作为现代人,健康的心理也至关重要。 作为一个社会的人,能思考的个体,能尊重他人并与他人合作、能不断总结自己在实践生活中的经验教训并适时上升为理论。具备了这些素养的人,才能融入社会,并与他者实现良性互动。 作为真正的人,必定还关注生存与生活的意义,追求人之存在的价值,并以求真、求善、求美作为人生之意义与价值之所在。 在一个健康发展的好社会中,绝大多数人应具备生存与生活的素养,大多数人应认同与崇尚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否则,这个社会就是不健康的、不可持续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