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易三德

作 者:

作者简介:
沈大光(1965- ),男,山东临沭人,山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刘长明(1963- ),男,山东昌乐人,山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和谐文化。济南 250014

原文出处:
周易研究

内容提要:

中华文化是道德文化,而《周易》乃中华文化之源,大道之蕴。因此,道德文化同样也源于易。大易之德有三:天德、君德、心德。所谓天德,即天地资生不息、健行厚载、万类和谐之大义;所谓君德,即立于天地之间、人之为人、和于人际的君子人格;所谓心德,即心性修持、持守静笃、和于天人之善意。以天和、人和、心和三和维度视之,又可将三德归结为自然和谐之德、社会和谐之德、心灵和谐之德。三德各有其调谐范围和先后次序:易学的建构逻辑,始于并本于天道,故天德为首,昭昭天德,开显天下德业;天德既开,君德继之,煌煌君德,赋予人之为人、止于至善的特定内涵;大易之德,归根于心,心德既立,三德必定形成和谐之力,进而彰显天地人心之大美。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20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82(2019)06-0061-06

       我们知道,中华文化是道德文化,而道德文化的源头就在有六经之首、三玄之冠、哲学之蕴之称的《周易》里。一部《周易》,演绎卜筮而不废道德训诫,以道德教化而避凶趋吉。难怪王夫之认为:《周易》为道德训诫之书。质言之,大易之德有三:天德、君德、心德。所谓天德,即天地资生不息、健行厚载、万类和谐之大义;所谓君德,即立于天地之间、人之为人、和于人际的君子人格;所谓心德,即心性修持、持守静笃、和于天人之善意。以天和、人和、心和三和维度视之,又可将三德归结为自然和谐之德、社会和谐之德、心灵和谐之德。纵观易学的建构逻辑,大易本于天道,故天德为首,昭昭天德,开显天下德业;天德既开,君德继之,煌煌君德,赋予人之为人、止于至善的特定内涵;大易之奥,归德于心,心德既立,三德圆通并形成和谐之力。

       一、天德为首,万类竞发

       所谓天德,即天地健行、厚载的品格。宇宙的大化流行,万物的生长成衰,并非“空心化”的物质运动,而是具有生命价值意义的道德律动。天地有大德而不言,万类蕴众妙而有道。以伏羲氏为代表的易作者,通过观阴阳之变而“立天之道”,观柔刚之化而“立地之道”,从而创立了集神秘形式和至理哲学于一体,蕴含象、数、理、占等诸多功能的《周易》,借以揭示出自然万物的对立统一状态和基于对立统一的运动变化发展规律①。《周易》何以能够用内涵丰富的象数和模糊隐晦的语言,达到“与天地准”“弥纶天地之道”的目的?盖因大易以天地之道为准则,故能“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知天命故不忧”(《周易·系辞上》)。在《周易》的道德视野中,天德具有先验之道德规定性。居于首位的天德,自然成为易学建构的逻辑起点。天德作为道德本体、道德原点,彰显了宇宙万类的伦理精神——这种伦理精神成为后来个体服从整体的道德依据。作为具有形而上伦理价值的天德,开显出形而下道德修养的君德和心德。由天德论证君德、心德,以君德、心德效法体悟天德,历史地成为统贯天地人心的整体性道德思维范式。

       1.大德曰生,生生不息

       乾主始物,坤主生物,天地以生生为根本大德。始于天德的道德之易,以生生为要义,故《系辞上》有“天地之大德曰生”之说。有学者认为,“易之第一要义即是‘生生’之义”②。易开宗明义讲生生之德。天健自强,地厚载物,乾坤和谐互构,才能生生不息。然而,始物生物之天地,生而不有,功成弗居,如《诗经》所说的“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尽显天地生生利他之大义。

       大德曰生,大宝曰位。天德的张扬,在于守位。应时而当位,则万变定基。《系辞上》开宗明义:“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在由父天母地所勾勒的宇宙大化流行架构中,万物皆应有其适时之定位,应时则顺,当位则吉。万物各得其位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各得其所以丽。惟其如此,才能形成生生不已的和谐大循环。六爻皆当位得正且互应,是大德曰生的具体体现。正是基于对大德曰生、大宝曰位的认知,王弼如下概括应时、当位的意义:“夫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也。夫时有否泰,故用有行藏;卦有小大,故辞有险易。一时之制,可反而用也;一时之吉,可反而凶也……夫应者,同志之象也;位者,爻所处之象也。承乘者,逆顺之象也;远近者,险易之象也。内外者,出处之象也;初上者,终始之象也。是故,虽远而可以动者,得其应也;虽险而可以处者,得其时也……吉凶有时,不可犯也;动静有适,不可过也。”(《周易略例·明卦适变通爻》)这是王弼从生生的高度对各在其位、各应其时、各顺其类的礼赞。

       2.昭昭天德,开显天下

       八卦始创,乾坤既定,“神明之德”以通,“万物之情”以类,由此开显出德性伦理的形而上依据。虽然《周易》六十四卦每卦都或隐或显地言及道德,但总而言之,其中最基本的道德原则有二:一是乾之健行不息,主言修业;二是坤之厚德载物,主言进德。《系辞上》云:“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德业关系至简至易:进德旨在修业,修业必修道德。天地所以有生养万物、成就万物之业,盖因其有不彰不显、不恃不私之德。天德之所以能够成其大,在于以自然之道而行。此正如无妄卦之《象传》所言:“天下雷行,物与无妄。”天下雷行者,大亨以正,育万物而自然也。

       道德根源于天,生命之性依据于天。天不仅是万有存在之本根,也是道德之终极根源。所以,在《周易》中,道德哲学归根结底是由天地之道所开显出。以天为价值本原和万物存在之根源的道德哲学,是《周易》的魅力所在。自春秋以来,对《易经》义理基于道德维度的诠释一度成为主流,故经传之中皆蕴含丰富的伦理本义和伦理解读思想。《说卦传》对这种由天德肇启的道德哲学论证道:“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在《周易》视野中,作为道德本原及人类道德提升和折射的天,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意义。

       昭昭天德,不但创化出中国传统的道德哲学,而且开显出中国道德哲学所独有的取象思维和万类合一的整体思维范式。而“‘和’之道具有‘参天地’‘赞化育’之功,怀生万有、化育万民之德……能够让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协调构成统一体或兼容性的并存”③。这种和谐思维范式的要旨,在于以天证物,推天道而明万事。这样的整体和谐思维范式,归因于以乾坤两卦为提领的道德哲学总纲。易作者依据此总纲而作易,可“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周易·说卦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