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的童年

作 者:
阿一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生活潮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20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位70后记者妈妈走访了芬兰、日本、印度、以色列、英国这5个国家,拍出了一部口碑炸裂的高分教育记录片——《他乡的童年》。刚开播,豆瓣评分即达9.2。

      观众们纷纷评论:“看了节目,突然想要当一个母亲了。”“教育,真不是随便说说那么简单,这部纪录片应该会让所有父母感同身受,受益匪浅。”一如一位日本校长写下的这样一句话——孩子是大人的父母。

      这部片子的导演周轶君,大多数人对她的印象停留在《锵锵三人行》《圆桌派》里,这个70后上海姑娘,履历超酷——她曾是新华社唯一常驻加沙、亲历了加沙战争的战地记者,还担任过凤凰卫视资深国际记者。因为职业原因,她常年在世界各地东奔西跑,直到有了孩子,周轶君才会偶尔停下脚步。但她总会发现孩子随便抛出一个问题,她都无法给出一个完美的回答,比如:“妈妈工作是为了什么?”类似于“不工作怎么有钱养你”“给你买玩具呀”显然是一种不太对劲的答案。

      怎么摆脱这种一代代父母流传下来的“套路”和惯性教育?我们下一代真正需要的教育又是什么?周轶君想解开心中的问号,或者这个题太大了,没有标准答案的话,至少能到哪里去找一找启示吧。

      她把目光瞄向了大世界,这是她多年国际记者生涯留下的“职业病”。

      放眼周围,大多中国父母都被圈在了应试教育的藩篱之中,前段时间大热的《小欢喜》可以说刺痛了无数中国家庭。“孩子教育”这道题是道思考题,还是特难的那种。为了给自己的困惑一个交代,周轶君走访了5个国家:芬兰、日本、印度、以色列、英国。

      在出发之前,她脑海里同样悬着几个问号——

      “芬兰的学校不考试,孩子在国际测试中成绩怎么会那么好?一个小国家,全球知名创意设计师还那么多。对他们来讲,竞争意味着什么,成功又是如何定义的呢?”

      “日本人做事完美到变态,小时候也这样吗?日本人的‘集体主义教育’,究竟和我们理解的是一个概念吗?”

      “印度人口多,大环境里的公共教育也算不上好,为什么世界500强里印度籍的高管那么多?”

      “以色列是个四面树敌的国家,怎么还成了‘创业治国’,每年那么多中国企业去考察犹太神话,有没有看过那里的孩子是在怎么样的观念里长成的?”

      “现在这么多中国家庭选择英国留学或游学,当我们谈论‘英式贵族教育’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摘自《一部“致童年”的纪录片:周轶君跨六国的解惑之旅》自述

      正如这位行走中的母亲自己所讲的,她追求的并不是育儿经,而是从“社会”这个更大的层面,寻找到一点启迪。让跟她一样身处应试教育高墙之内的父母,看看教育还可能有哪些形式。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国家,有各种美丽的地方,但是相对来说,日本通常会被称赞为做事严谨且漂亮的国家。”

      《他乡的童年》第一集镜头对准了日本。

      集体主义盛行的日本,国家不算大,但凝聚力超强,做事严谨,讲究秩序和纪律,追求完美,让整个日本社会能以一种有序的状态运转下去,而这些原则都可以追朔到对小孩的教育理念上。

      日本的孩子大多很乖巧,就像清晨被妈妈叫醒的小花,她揉了揉眼睛,自己踩着小板凳洗漱,穿衣服,叠衣服,跟家人说早上好,吃饭礼仪也很到位。

      这都跟家庭的“训练”有关,小花妈妈说,“她不高兴的时候就不会太听话,也不乐意做这些事,她拒绝时不逼迫她,陪她一起做或跟她比赛,这样一天下来她也会努力争取做到最好。”

      不过,18年拿18个诺贝尔奖,日本的教育体系里究竟藏着什么秘密呢?关键还是得去学校看一看。在日本有很多网红幼儿园,东京的藤幼儿园就是其中之一,在这间幼儿园里,设计和教育的考虑是合二为一的。

      小孩子到了幼儿园,第一件事就是玩儿。不用在教室晨读,不用早自习,动起来就对了,“发散燃烧自己的能量,感受身体中生命的苏醒。”

      学校是圆形的,透着禅意,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孩子们放开手脚玩耍,除此之外,“孩子们可以自主选择与他人的距离,而不是被安排。”在藤幼儿园,信奉自然是孩子的老师。这里的大蒜是从土里拔出来的,上面还有泥土,还可以看到小虫子在爬;这里除了有菜园可以种菜吃,还养着小马驹,如果哪个孩子过生日,可以坐在马驹的身上绕着操场跑一圈。因为,“让他们看到真实的东西,他们会学到更多。”如果你留心会发现草坪不平整,里面还会冒出小花,故意造不平整的草坪,是因为设置“不方便”能促使孩子思考。

      日本幼儿园的集体主义体现在这些“设置小障碍”的细节里——在进教室的门口,会有摆放拖鞋的地面标志,提示孩子们把鞋放好。教室的门故意设计成坏的,是为了提醒后进来的孩子,随手把门关紧,以免风吹进来冷,让他们学会多考虑坐在门旁边的同学的感受。户外的水龙头下特意拿掉了水槽,这样水很容易溅到身上,孩子们就会关紧水龙头,从而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吃饭的时候,除了感恩食物之外,自带便当和吃学校配餐的孩子,可以共享一桌子所有的饭菜。但是校长会时不时来桌子这里“捣乱”:“今天有鱼啊,我能不能稍微尝一尝味道?”每一回都会被小朋友拒绝、阻止,每天安排这样的训练,是为了让孩子们明白:“懂得与其他人分享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食物(和东西)。”除了孩子被“折腾”,老师也是被“折腾”的对象,教室与教室只用木板和书柜相隔,这样一来,老师得使出浑身解数,设计课程来吸引孩子,不然孩子们的注意力就全被隔壁吸引过去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