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异质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兆峰(1965- ),男,白族,湖南桑植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旅游管理,E-mail:jdwzf@126.com,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刘庆芳,通讯作者(1994- ),女,安徽天长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E-mail:m13155029850@163.com,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原文出处:
经济地理

内容提要:

选取2014和2017年两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运用地理集中指数、不均衡指数、G指数、核密度分析,揭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空间异质性特征,进而利用地理探测器、叠加分析和邻域分析等方法,探测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异质性的形成因素。结果显示:①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呈集聚分布态势,西南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量占比高达63.58%;在省区层面上,贵州、云南等较为集中,总体呈由西南地区向西北地区和沿海地区逐渐减少的趋势。②热点区大部分位于西南地区,冷点区为东部和东北部地区,次冷点区和次热点区呈大幅扩展趋势。③高密度核心区位于湘桂黔三省交界处,辐射区主要分布于云南和四川南部地区,微型核心区连接成线形成次密集绵延带。④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分布受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民族文化的整体作用力较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总体上趋向于长江中上游、地形起伏度较小且距离中心城市较远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20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462(2019)11-0150-09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少数民族人口相对集中,且比例较高,生产生活设施较为完备,少数民族文化特征及其聚落特征明显的自然村或行政村”[1]。作为传统文化的基因库和少数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构筑少数民族精神家园、增强少数民族文化自信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部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原始风貌逐渐消弭。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3],这明确了新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利用的重要意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在历史演进中遗存下来的聚落,其景观特色、独特文化、空间分布和演化机制等均不同于其它类型的聚落。作为一种较为独特的地域空间单元,其空间异质性特征识别不仅对完善聚落地理学研究框架和深化聚落地理学研究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事关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科学评定、有效保护和联动开发,并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传承利用,复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均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少数民族村寨是承载少数民族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组织。近年来,少数民族村寨颇受国内外学界重视,国外学者多以民族聚落或民族社区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民族聚落建筑保护[4-5]、民族社区旅游开发与规划[6-7]、民族社区旅游运营与管理[8-9]、民族社区文化保护与传承[10]等方面。少数民族村寨作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谱系的重要组成单元,其保护与传承备受国内学界关注,研究内容主要包含如下几个方面:①少数民族村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李忠斌等以文化为核心,从民族文化存量、民族文化价值、民族文化转化条件、民族文化主体受益构建少数民族村寨遴选指标体系[11];少数民族村寨建设是少数民族村寨传承的重要方式,李杰等在总结少数民族村寨内涵的基础上,依据一般项目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投入水平、产业选择和建设进度等5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与76个三级指标的表征体系[12]。②少数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路径探讨。朱详贵认为少数民族村寨保护与利用的立法和实施须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刘俊认为少数民族村寨的文化基因传承可通过发挥优势因素、利用机会因素和化解威胁因素来实现[13]。③少数民族村寨扶贫开发模式与对策分析。鄢慧丽等以海南省什寒村为例,对其旅游扶贫利益相关者进行界定[14];钟君认为少数民族村寨扶贫开发必须加大教育与基础建设投入,着力提高少数民族人口扶贫参与能力[15]。④少数民族旅游发展矛盾化解。崔露从社会交际调适、精神文化调适、利益分配调适三个维度论述了如何防范和化解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矛盾[16]。部分学者也探讨了少数民族村寨文化空间重构[17]、少数民族村寨生态保护[18-19]和少数民族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20-21]等方面内容。

      上述研究为本文研究内容深化和研究方法创新奠定了重要基础,然而,鲜有学者综合运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探究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异质性特征;对于影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社会经济因素的具象化表达也较少见诸文献。鉴于此,本文综合运用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方法,研判少数民族村寨的空间分布格局,厘清影响其空间异质性特征的因素,以期为我国系统评定和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提供科学参考。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的2014年(第一批)和2017年(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官方网站(http://www.seac.gov.cn/col/col144/index.html)所公布的数据。中国各省地图矢量数据、中国各省会城市地图矢量数据来源于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http://www.geodata.cn);分辨率为90m的中国DEM数字高程数据、河流水系、气候区划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地球科学数据共享中心(http://www.geodata.cn);各省社会经济数据来源于《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2]、各省统计年鉴以及对应年份的国民经济社会和发展统计公报。囿于数据可得性,本文研究区域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1.2 研究方法

      基于2014和2017年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公布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单,利用Google Earth地名搜索功能,确定所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地理坐标。结合中国各省矢量边界数据、中国各省会城市、DEM数字高程数据、河流水系和气候区划数据,使用ArcGIS 10.2软件,统计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据属性信息后,采用地理集中指数、不均衡指数、Getis-Ord G[*][,i]系数、核密度测算对两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空间异质性特征进行分析,并综合运用地理探测器、叠加分析、邻域分析及缓冲区分析方法,探析中国少数民族空间异质性特征的影响因素。

      2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异质性分布格局

      2.1 区际差异

      从图1可以看出,各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量存在较大差异。从第一批到第二批,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分布最为集中,其次为云南和广西。①总体分布上,两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具有明显空间聚集特征,集中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我国华北地区分布较少。②在南北分布上(采用“秦岭—淮河”一线作为其分界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分布极不均衡,呈南多北少的分布态势。我国南方地区共布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776个(占全国比重73%),北方地区共布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81个(占全国比重2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