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E2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83-(2019)06-0070-13 在甲午战争相关问题的研究中,围绕着北洋海军官兵平时的管理水平和战时的作战素养的评价和判断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其争论一直不断。在一些中方当时的史料中,涉及对北洋海军官兵评价更多是甲午战后政敌对被北洋海军失败的攻讦和部分国内舆论的自我否定,而涉及战前和平时的管理、训练等方面的档案史料则见诸不多。而日方、西方的一些报道也多呈负面。所以,容易形成一种北洋海军失败系自身管理和训练敷衍等原因所致的既定印象,特别是很多日本战后编纂的战史和新闻舆论等资料中,对北洋海军的“器”的过分渲染和北洋海军官兵的“技”的能力低下的反差热衷宣传,更加强化了这种印象。本文试图从甲午前日本军方对北洋海军的情报和调查资料入手,梳理战前日方对北洋海军战备、训练、管理方面的一手掌握情况并得出分析,并对甲午战时和战后日本军方对北洋海军评价的转变及原因进行探讨,以期为更正研史中囿于宣传史料可能得出的偏见提供资鉴。 一、甲午战前的日清海军实力变动和日本对清海军情报调查 中日两国发展近代海军同时起步于19世纪50年代末60现代初。1874年两国因台湾牡丹社事件发生直接冲突并形成两国此后二十年间在以朝鲜半岛——台湾为地理弧线的东亚海域进行对抗的基本格局。自19世纪70年代开始直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两国都把对方当作重要假想敌进行海军扩充和军备竞赛。其间,根据两国海军不同阶段的军备扩张进度和实力对比,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74-1883年,日本海军依靠早期的装甲舰取得优势; 第二阶段:1884-1890年,中国购买英德装甲舰和巡洋舰开始反超日本并占据优势; 第三阶段:1891-1894年,北洋海军军备更新停滞,日本海军逐渐全面反超。 以上三个阶段的划分依据主要是两国海军舰船的排水量总量及舰船性能数据。这里面的中国海军基本以北洋海军为主要参照,其余的南洋舰队、船政舰队因规模、武备和训练水平过于弱小不具备战斗力而忽略不计。第一阶段实力对比参考依据主要是日本自1878年从英国订购“扶桑”“比叡”“金刚”三艘装甲舰(“扶桑”为船腰炮房铁甲舰,“比叡”和“金刚”为船旁列炮装甲舰),在这一阶段,两国舰队构成多以小吨位炮舰和铁胁木壳轻巡洋舰为主,北洋海军直至1883年才入役第一艘穹甲巡洋舰“济远”,在实力对比特别是装甲舰的数量和吨位上北洋海军远逊于日本。在人员训练和编队规模方面,这一时期双方都缺乏足够具备训练水平的船员。而日本方面系统性的对华情报调查还未成气候。这一时期,受1874年台湾牡丹社事件冲突的影响,日本派遣11名军官赴台湾长期收集当地地理、部落、清军部署等方面的情报,而后为关注中国海军的发展,日本在兵部省下设置了参谋局来负责军事情报收集。并以派遣驻清使馆武官为契机和掩护,收集所在地和周边的地理、人文和军备情报。此后更是发展为派遣专门的海军军官和雇佣的英国技师去中国收集舰船、港口、船厂等情报。总体而言,此时日本的军事情报制度和海军情报调查尚处于草创阶段,其业务水平和收效也很低,以当时的代表人物曾根俊虎中尉为例,其长期在中国活动,然而在向国内所提交的情报报告中,对当时中国舰船的吨位、名称、马力、煤炭消耗等最基本信息也缺漏甚多,被评为工作态度消极,情报工作浅尝辄止。①日本方面也认为这一时期中日海军实力都较为孱弱。 表1 1874-1894各阶段北洋海军、日本海军实力对比
| 北洋海军 | 日本常备舰队② | |
1874-1883阶段军备扩张成果 | 巡洋舰3艘(无防护巡洋舰2艘、防护巡洋舰1艘)炮舰6艘合计排水量:7700吨 | 二等铁甲舰1艘巡洋舰4艘(无防护巡洋舰1艘、装甲巡航舰2艘、防护巡洋舰1艘)炮舰1艘训练舰1艘鱼雷艇1艘合计排水量12000吨 | |
1884-1889阶段军备扩张成果 | 一等铁甲舰2艘巡洋舰4艘(防护巡洋舰2艘、装甲巡洋舰2艘)练习舰3艘运输舰1艘鱼雷艇6艘无编制军舰:防护件1艘鱼雷艇7艘合计排水量:31000吨 | 巡洋舰6速(防护巡洋舰5艘、装甲巡洋舰1艘)炮舰3训练舰2艘鱼雷艇4艘合计排水量:17500吨 | |
1890-1894军备扩张成果 | 无新造及新购军舰补充截至甲午战争爆发前,临时从其他舰队借调:防护巡洋舰3艘通报舰3艘炮舰1艘运输舰2艘其中作战舰艇合计排水量:4000吨 | 海防舰3艘巡洋舰3艘(均为防护巡洋舰)炮舰2艘通报舰1艘鱼雷艇17艘其中作战舰艇合计排水量:25400吨 |
备注:以上数据根据日本海军省编《日本海军军备沿革》和《北洋海军章程》所作。 第二阶段则是以北洋海军两艘一等铁甲舰“定远”“镇远”为中心的北洋舰队整备完成为标志,在装甲舰吨位和数量上力压日本常备舰队。这一时期两国的海军扩张和建设进度明显加快,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随着两艘主力铁甲舰入役,北洋舰队的基本规模和雏形确立,随后,标志着舰队条例的《北洋海军章程》被颁布,各项海军制度也都日臻完善。日本海军也在这一时期完善了训练、征兵、军令军政、兵工厂及海军教育各项措施,还有航海日志,舰队管理条例也随之颁布和不断修正。双方均以欧美海军的标准为目标进行整备。随着1882年壬午兵变和1884年甲申事变爆发,中日围绕朝鲜的摩擦加剧,在这一时期,日本暂时将长期列为第一假想敌的俄国放在次要位置,转而将清国作为第一假想敌。特别是进入19世纪80年中期,无论是海军工厂的造舰技术还是舰队的军舰性能及总排水量,中方都占有优势。③在这种情况下,日本除了加速海军军备扩张外,有针对性地就北洋海军舰队性能和训练水平进行情报调查就成了一项重要工作,特别是舰队内部管理情况和士兵训练水准的掌握成了情报工作的关键部分。所以这一阶段很多担负情报收集的日本军官也不断来华开展情报业务,以后来编纂《清国海军实况一斑》的安原今次为例,在1878年于海军兵学寮第五期毕业后,他就开始从事情报工作,在1886-1887年和1888-1889年分别在福州、烟台(芝罘)打探军情,1890年4月受日本海军高层之命编纂清国海军实况情报手册,并呈送有地品之允参谋部长,随后决定出版并配发海军各重要部门。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