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圈分类号]J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2019)06-011010 《周易》自汉代就被皇家规定为知识分子的必修书目,这一点与今天学者的知识体系是完全不同的,必须区别看待。《周易》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不仅仅在于它建构了一系列诸如太极、道器、体用、阴阳、刚柔、意象、生生、大和、中正、蒙养、神妙、神明等具有审美性质的范畴,而且在64卦的每一卦、每一爻、每一辞句中都承载着神妙的变化理念,当这些理念显现为感性的艺术形象时,呈现出具有思想性、经验性、情感性、创造性、启发性的大美。 《易纬·乾凿度》引用孔子的话说:“易者,易也,变易也,不易也。”这里最早提出了“易”名有三种意义:第一种“易”义类似于老子所说的“道”,是宇宙的本原,又名为“太易”。第二种“变易”,易始变经过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一个漫长的逐渐衍生的过程,“易”分化裂变为有形的乾坤天地。第三种“不易”,以天地卑高位置的固定不变,说明易道有规律性和恒久性的一面。《易纬·乾坤凿度》又提出:“易名有四义,本日月相衔。又易者,交易,易定。”这一定义多加了一个“易”字本义的解释。然后说“易者、交易、易定”。“交易”是变易的一种方式,以此重点突出阴阳交媾的意义①。郑玄在注《易纬》之后,为进一步明确此说,另作《易赞》《易论》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②郑玄依据《周易》的主要思想和经典系辞,归纳了易所包含的三种义理,此三种主要意义凸显了《周易》的三大原则。 成中英先生《易学本体论》整合了太极图、河图、洛书的哲学含义,在郑玄“三易”之义的基础上再突出交易、和易的特征,认为用此“五易”原则更有利于掌握易的本体哲学的精髓,更有利于说明宋明理学中的心性本体结构。 为进一步诠释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关于神思超越妙不可言、神不可测的意象、意境等,笔者透视《周易》“阴阳不测之谓神”之理,根据《系辞》所提出的形而上和形而下的道器关系,结合六爻内卦、外卦的隐显关系、体用关系、爻位对应关系等,在此提出简易、变易、不易、交易、和易、神易的“六易说”。前三易为传统的“易名三义”,可以理解为抽象的、形而上的道体;后三易对应前者,是具体的、形而下的器用。“六易”从整体上说明《周易》所呈现出的最主要的六大哲学原则,各原则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性、延续性、逻辑性。沿着“六易”的主线,更易于探索书画理论中的那些精简难懂的易理和分散深藏的易意。 一、易简之道 《周易》提出乾、坤两卦具有“易知”和“易简”的天地特性。“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周易·系辞》)乾天阳刚,中正纯粹,自强不息,开创万物,故简明易知;坤地阴柔,含蓄顺承,厚德载物,美利天下,故易于随从。乾、坤卦象虽然极简,却弥纶了天下所有的道理。乾、坤二元是64卦的总纲领,尽管事物存在的特殊性极为复杂,却都可以用阴阳两种属性来概括,这是提纲挈领抓住本质关键的简易方法。圣人设立简易之道,先从“观天”开始,通过“取象”“尽意”,然后“随时”“设教”。《周易·系辞》有曰: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伏羲氏仰观俯察,远取近取,对自然万物进行了立体的、多维度、多角度、循环往复、整体性的观察,进而取最基本、最简化的“象”来概括事物的本质特征。伏羲以八种自然现象为基础,创造八卦符号,排列组合成64卦,用这些最简单的卦符(立象)来传达对宇宙自然的全面理解(尽意),揭示了天道、地道、人道的普遍规律。每一卦代表了一类事物阴阳错综的性质和时空处境,并非只代表一个孤立的事件或存在。 首先,“观天取象”是圣人认知世界、总结易理、排列卦爻的基本方法,也同时构成了文字、书法、绘画原始的创作原则。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开篇引用《周易》系辞,简述文字书法的历史发端: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
,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 先祖伏羲创立《易》八卦,用卦象垂示于民众。至神农氏以结绳记事的方法治理天下,由于各种事业的繁盛,虚饰伪装也开始产生。黄帝时期的史官仓颉,依据伏羲观天取象之法则,发现鸟兽足蹄印迹能区别出物类的差异,开始以象形的方法创造书契文。有了这些最原初的文字做契约,社会得以治理,各种事理也随之可以明察。依据《周易》,所说文字书法是受到《夬》卦的启示而创立形成的。《夬》(
)卦的上卦为“兑”(
)。《周易·说卦》兑“为口舌”。《夬》卦一阴爻统治五阳,“五阳”象征君子、王庭。“夬,扬于王庭。”口舌发话在宫廷之上,国家大事必须要决断行事。文字、书体的推行都必须是自上而下的,由宫廷发布法令向全国推广。伏羲画卦、仓颉造字、太史籀著大篆、李斯改小篆、程邈定隶字等莫不由宫廷发布指令推行。原始的书法、绘画同体不分,都是以观天取象为法则。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之源流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