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融合性

作 者:

作者简介:
曾令辉(1966- ),男,广西资源人,南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基地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 南宁 530001)。

原文出处: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是构成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也是实施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关键要素,缺一不可。主客体关系问题是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问题,也是思政界学者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关系问题,形成不同的观点和认识。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络、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媒体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日益运用和普及,需要进一步理清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融合性的内涵及其价值,探讨分析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融合性实现的条件、路径,对于进一步深化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规律性认识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价值。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20 年 03 期

字号: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是构成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也是实施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关键因素,两者缺一不可。主客体关系问题是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问题,也是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关系问题,形成不同的观点和认识。学者杨立英(2005)指出:网络作为现代人的生存方式,是一种全新生活世界与生存境遇中的全新价值教育的形态,这种对人的主体性的拓展,在一定程度上也预制了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客体关系表现出教育主体“去主体化”、教育客体的“主体化”和主客体关系的平等性、相对性。[1]曾国屏等(2006)认为网络空间中的自组织演化规律打破了传统的主客体形态和单一主客体关系,形成的是信息引导者和追随者的主客体形态和多极交互主体性的关系。[2]任海(2009)也论及在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传播模式已由“人—人”交往演变成“人—机—人”的交往,网络的存在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主客体关系逐渐“间接化”,同时网络思想工作的主体逐步演化为对信息提供“选择”和“引导”,起到“把关人”的作用,因此也兼具信息传播者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身份。[3]韦丽林(2010)认为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特性逐步表现出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减弱”,受教育主体“主体性增强”,同时教育内容的“复杂性加深”的特点。[4]李红革(2013)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转化是一个以“教育主体以‘为我’方式构建、教育客体自主选择信息、主客体彼此不断接近”的过程,提倡从尊重教育客体的主体地位、发挥教育主体的主导作用、强化互联网的教育功能和提高教育主体的综合素质。[5]骆郁廷(2016)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不仅是客观存在,而且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是互动的关系,表现为双向互动、多向互动、叠加互动的关系。[6]

       关于主客体的关系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一直是教育界讨论和争论的焦点问题,形成了许多诸如“教育者主体说”[7]“受教育者主体说”[8]“双主体说”或“双向交互主体说”[9]“主导主动说”[10]“主客体转化说”[11]“主体间性说”[12]等不同的观点。实际上,主客体之间本身就是一对关系范畴。所谓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没有作用对象的客体存在,也就无所谓主体。同样客体是相对于主体而言,没有与客体形成关系的主体存在,也就无所谓客体。生成主客体关系的前提条件在于主客体之间具有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离开主客体之间的实践活动,也就无法生成出主客体关系。只有主客体通过实践性活动相互作用,才能生成主客体关系。主客体之间相互互补性和吸引力越大,活动目标越一致,相互作用力越强,彼此关系就越紧密,彼此融合程度就越大。随着移动互联网络、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媒体技术在思政教育领域日益运用和普及,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融合性程度将直接决定了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开展和教育的实效性。因此,探讨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融合性问题是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问题。

       一、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融合性内涵及其功能

       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融合性是影响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因素,也是影响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前提。因此,探讨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融合性,首先需要从本质和价值上,厘清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融合性内涵及其功能。

       所谓融合性,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的一种以吸引为特征的联系方式与作用过程,其本质特性在于吸引性。[13]在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吸引性体现在同向性、趋同性和共存共生性等。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之所以生成融合性,是因为事物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间具有彼此朝向共同方向趋近的需要,在趋近作用的过程中逐步达成趋同性的共识,并彼此生成共生整体性的特性。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融合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在新媒体环境下彼此以趋向性为基础,以趋同吸引性为动力,以共生性为目标所形成的趋向、趋同和共生等特性,融合性既可以是指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间趋向、趋同、共生的作用方式,也可以指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间趋向、趋同、共生的整体特性。

       趋向性是构成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间融合性的条件属性,是事物彼此在发展方向上一致性的体现,是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形成融合性的前提条件。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所以能彼此形成融合性,是因为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彼此具有接近或趋近的内在需求。所谓趋向性是指事物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彼此协同朝向某一方向和某一运动点共同运动的作用方式和过程的体现。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趋向性是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融合性生成的条件属性。如果在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没有趋向性,主客体关系融合性就不可能生成。所谓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趋向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彼此具有共同朝向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方向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方向性的特性。只有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具有一致性的共同方向,才能形成彼此的趋向性。现实上,在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在教与学的理念、目标、内容、方法和路径等方面彼此具有广泛的趋向性,具有形成同向同行的可能性。

       趋同性不等于趋向性。趋同性是在趋向性基础上,是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间进一步协同发展的结果。所谓趋同性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在彼此吸引性和趋向性的基础上,通过相互吸引、渗透、包容等方式形成彼此认同的一致性的共识。一方面,趋同性通过事物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间彼此相互作用而呈现出彼此趋于相互吸引和认同的状态。另一方面,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间彼此对共同发展的趋势或目标等方面上具有一致性的趋同。因此,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趋同性是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融合性生成的动力属性。如果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没有形成一致性的趋同性,在行为上就会产生不一致性的趋同性,甚至是反向性或逆向性的行为,也就不可能生成主客体关系的融合性。所谓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趋同性是指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为了完成共同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主客体彼此在新媒体环境下通过相互吸引、渗透、包容等方式,在教育方向、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管理等方面达成认同的一致性,并逐步形成主客体协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趋同行为。只有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在新媒体环境下在教与学上形成广泛的一致性共识,才有可能生成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趋同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