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3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20(2019)06-0041-08 广松涉是当代日本著名的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思想大师①。按照广松涉自己的说明,他后来的四肢体系构境的最初雏形,出现于1969年发表的《世界交互主体的存在结构——关于认识论的新生》一文。从该文中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构序起点是哲学认识论。我们也不难看到,这也是贯穿《世界交互主体的存在结构》的一条主线。依我的观点,这是广松涉从马克思的关系本体论向关系性的认识理论的过渡。这种构境意向的重大转换,首先就表现为他对传统主体—客体二元认知图式的批判和超越。 一、《世界交互主体的存在结构》的结构 1969年是广松涉自己原创性的哲学思想开始生成的重要时刻。他先是在《思想》2月号上发表《世界交互主体的存在结构——关于认识论的新生》一文,这是他亮出交互主体性全新哲学构境的起点。依我的判断,这是广松涉很早从马赫的关系主义哲学获得启发之后,逐步开始生成的独特关系哲学的最初构序逻辑。随后,他又连续在日本哲学会《哲学》3月号和《思想》7月号上,发表了《历史性世界的存在结构》和《语言性世界的存在结构——对意义的认识论分析的认识》。显然,这两篇文章是上述交互主体论在语言学和历史理论中的延伸和泛化。次年,广松涉在《思想》8月号发表《历史性世界的交互性持存结构——对物象化论哲学的基础认识》一文。应该说,这是他将自己在对马克思思想史研究中获得的物象化理论构序与自己的交互主体哲学进行了一种重要的链接。可以看出,这是他一段时间以来完成的一个完整思想实验的系列成果。1972年,广松涉将这些重要论文结集出版,这就是本文将要解读的《世界交互主体的存在结构》一书。1991年,广松涉将自己的这本书称为:在他已经出版的30多册书中,表达他“独立的哲学观点”论域最广、也是最基础性的文本。这是广松涉对自己哲学原创构境的专门标注。在这个意义上,他把此书指认为创建自己哲学体系最具有“实质性的主要著作”。甚至,这本书必须作为《存在与意义》三卷本的逻辑“前梯”。可见,此书对广松自己原创性哲学构序的重要性。 应该说,此书是广松涉自己四肢哲学观念最早的独立思考。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一原创性的思考正是与他对马克思理论的关注处于一种平行线的状态。不过,除去《存在与意义》对此书主题的展开和深化外,从1972以后的10多年中,广松涉先是通过不同的专题研究一个一个问题地进行具体研究,不断廓清了理论地平。他自己说: 在本书原版(劲草书房,1972年初版)问世之后,笔者公开出版了详述本书中提示的认识论关系的论点的论著,以及主题性地展开本书中启发性地留下的论点的著作,例如,《科学的危机与认识论》(纪伊国屋书店)[《广松涉著作集》第3卷]的认识论,《物·事·语言》(劲草书房)[《广松涉著作集》第1卷,第283页以下]收录的语言论,《辩证法的逻辑》(青土社)[《广松涉著作集》第2卷]中的判断论,《物象化论的构图》(岩波书店)[《广松涉著作集》第13卷]中的物象化论,《表情》(弘文堂)[《广松涉著作集》第4卷]中的表情论和符号论,《身心问题》(青土社)[《广松涉著作集》第4卷]中的身体论,《共同主观性的现象学》(世界书院)[《广松涉著作集》第6卷]中的角色行为论,《事的世界观的前哨》(劲草书房)第I部(《广松涉著作集》第7卷)所收的康德论、马赫论、现象学论和海德格尔论自不待言,同书第III部(《广松涉著作集》第2卷)的人论、历史论和时间论等,全都是以本书的论述为前提而详细地展开的东西。[1](学术文库版序言PI-II) 我们不难看到,广松涉从这本书延伸出去的专题分别有认识论、语言论、判断论、物象化论、身体论、角色行为论、表情论、符号论、人论、历史论和时间论等等。从中可以感觉出来,广松涉的构境意向并非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存在论构序线索,而更接近西方语言哲学和社会学。所以,他也坦言,这是将论点具体化到社会学、语言学、法(哲)学、经济学、精神病理学、数学基础论和科学论中。这种构序倾向,也直接表现在后面的《存在与意义》中。 此书的结构是松散和不对称的,包括一个序论和内外两篇。序论是对主—客二分传统认识论构架的批判。第一部(内篇)是一个完整的三章结构,主体是广松涉在《思想》杂志连载发表的那3篇论文的结集。该部分别从认识论的构境中讨论了现象世界的四肢结构、语言交往中出现的事象化和历史物象化的问题。这应该是后来《存在与意义》第1卷的主要构序线索。第二部(外篇)并不是完整的学术构境层级,只是集中讨论了他眼中四肢结构在“存在论”中的体现,但思想构境却偏离到角色论的社会学论域中去了。这也是《存在与意义》第2卷的基本构意意向。我们先来看广松涉在这本书开始的概述部分。 二、主体—客体分立:布尔乔亚意识形态 在广松涉看来,20世纪开始的前1/3时段,西方科学的确有一些辉煌的成就,被他列举的方面包括了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学,精神分析学和格式塔心理学,更早一些的还有心理学中的条件反射理论,结构语言学,涂尔干学派的集体表象理论,马克斯·韦伯在管理学上的业绩,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的经济学。这是一个十分宏大的构境背景。可是,在20世纪中叶之后,科学似乎进入了停滞期。其实,广松涉的这种判断还是有些问题的,因为正是在他写这篇文章前的20世纪第二个1/3时段(40-70年代),美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45年),标志人类进入原子能时代;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1957年),象征人类进入了太空时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46年)和互联网(1969年)也出现在这个时期,只是信息化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要到20世纪下半叶。这实在不能说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