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经史之学的内在关联

作 者:

作者简介:
谢辉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32)。

原文出处: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

内容提要:

魏源的经学和史学都是为了经世致用。他的经学研究走的是一条以宋明理学为根基、汉学为手段、今文经学为进路而归于实用的学术路径。其经学思想有浓厚的历史哲学特色,其中的“气运论”“王道说”是魏源解释历史危机与现实困局的哲学依据。而魏源史学之重“食货之学”与“西学”,是其经学经世思想的延伸和践履,也是为社会危机的解决寻找经验和对策。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20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魏源是引领晚清思想变革的先驱性人物,长久以来围绕魏源经学与史学的研究引发着人们的浓厚兴趣①,但就经史关系而言则有待深入。以往研究虽然抓住了两者所共有的经世特征,但也容易夸大其今文经学思想对其史学思想的影响。无疑,今文经学是魏源史学思想的一个基本资源,但问题在于这种影响是否只来自今文经学?其实,主今文经学者并不必然就讲史学经世,而老学尤其是理学等也曾对魏源史学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当前有关魏源经学与史学关系的研究中,对理学所产生之影响的研究就重视不够,这就需要在透析魏源经学思想演化路径的基础上,揭示出其经学与史学的具体的共生关系。

      一 由理学经世而经学②经世:魏源经世思想的内在发展

      由于学界对魏源理学思想的研究比较薄弱,这里拟重点谈谈该问题。魏源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生于湖南邵阳,在其早年求学过程中,受到了官方教育和地域文化的双重影响。由于程朱理学乃官方意识形态和科考主要内容,而湖南自宋以后形成湖湘理学传承和书院教育传统,这种文化环境通过家庭教育、学院教育和科考历程培育了魏源的理学思想。

      家庭教育方面,魏父邦鲁曾从溆浦学者严如熤习“经世之学”,“生平好读《通鉴纲目》,岁必数过”③。二叔魏辅邦肄业岳麓书院,“课子侄孙辈甚严,必延访名师”。魏源的文章经济能“有声名重华夷,多辅邦有以教之也”。④受这种矢志科考、注重经世的醇厚家风影响,加上个人天分和努力,魏源早慧,“八岁受书,即解大义”⑤。这说明魏源在义理之学的学习上很早就表现出良好修养。学院教育方面,魏源先后就读于邵阳爱莲书院(周敦颐故居)、长沙岳麓书院,在其中接受了系统的理学教育,成绩优异,先后获得了秀才、廪生、拔贡等资格,这说明他有扎实的理学功底。在此前后,他曾“究心阳明之学,尤好读史”,这种对心学的热爱虽与程朱官方理学有所歧异,但大体不出理学范畴,且伯父魏辅邦对此进行了干预,要求魏源读书“禁杂泛”⑥,这使魏源的思想重归科考正途。科考方面,魏源坚持了大半生,其中有得意(如15岁中秀才,道光二年29岁时高中南元,即顺天乡试举人第二名),也有失意(乡试落榜两次,会试落榜5次,直至道光二十五年52岁时才考中进士),其间虽然对科考程式颇为不满,但毕竟屡败屡战而终有所成,这说明他在理学功课上的坚持。上述经历给魏源带来的,有经世致用的湖湘实学精神,也有明理达义的理学正统观念,它们在魏源身上统合为理学经世的文化价值追求。

      魏源理学经世思想的形成还与他所师事、交游的学人有关。魏源在湖南求学时的恩师李宗瀚、汤金钊及岳麓书院山长袁名曜等,都是时人称道的理学名家,对魏源理学观念的涵养有重要影响,如李宗翰就被魏源赞为“即论素性亦吾师”⑦。嘉庆十九年(1814),魏源到京师求学,学术圈子得到扩展,其中服膺理学者占很大比例。师长方面,旧识李宗翰、汤金钊,新知姚学塽、董桂敷,都是理学家。姚学塽是当时少有的学行如一的学者,声誉颇佳,魏源曾向他请教《大学》古本问题,生活中对他也极为尊崇。董桂敷对程朱理学颇有研究,魏源寄诗与他,言“关河千里亦吾师”⑧,其《大学古本章句疏证》亦请董氏作序。序中言“魏君笃信朱子之学者也”⑨,这无疑是对魏源当时思想状态的评判。魏源挚友中也多理学信徒。陈沆是魏源“讲学最契之友”⑩,他“笃好宋五子书”(11),常与魏源、董桂敷、姚学塽谈理学。魏源曾劝董桂敷完成《近思录补注》,董氏因病未允,工作终由陈沆完成,其中还收录魏源注文11条。(12)直到道光六年(1826)魏源33岁时,魏、陈两人还在通信谈理学体会。(13)魏源也常与李克钿、陈起诗、何庆元等湖湘俊彦一起讨论理学。同治《桂东县志·李克钿传》载:李克钿“游京师归,与邵阳魏默深、桂阳何庆元、郴州陈起诗究心圣贤学,沈潜宋儒程朱诸书”(14)。而从魏源与李克钿的通信中也可看出,他们曾就《近思录》研读过程中的心得进行分享与交流。(15)

      如果说上述材料只是从侧面反衬出魏源对理学的关注,那对他著述的分析则能更直接地揭示魏源对理学的态度。魏源在青年时期曾花费大量精力来研究理学问题,相关理念长期存留在他脑海深处。魏源在京之初,勉力作《大学古本章句疏证》,引发了其师汤金钊“勤学罕觏”“深造至此”的赞叹。(16)嗣后两三年,他又补注了《近思录》。(17)尽管这种版本和集注工作更像汉学考据,所探讨的却是理学问题。而在后来的《大学古本》中,魏源更明确指出,朱子“道问学”和王氏“尊德性”皆论“大学”之道,各有优劣,前者得其本末而章次不明,后者反之,其流弊则是一“失于支”,一“流于荡”,“岂非千载遗憾有待后人者乎?”故此,他以这种“后人”自任,在书中“取宋、明儒先之说,旁推曲畅以尽其意”。(18)他还先后就孔孟曾颜程朱陆王等儒家圣贤人物写过10余篇赞文(19),高度称赞其思想、事功,对于他们在“大学”上的贡献尤为称道,在《陆子赞》中更是直言程朱陆王“皆百世之师,如伊尹、惠、夷、颜、孟之不妨小异”(20),这集中体现了他对理学道统传承的认同。他的《孝经集传》《曾子章句》《子思子章句》《庸易通义》等著述,都关涉四书问题(21),对程朱等宋儒多有肯定,因此钱穆认为:“《大学古本》《孝经集传》及《曾子章句》诸书,皆带宋学气息。”(22)更有论者指出,《古微堂四书》“从思想逻辑和体例风格上看,有仿效或接续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之意”,“体现了魏源宗今文而不废宋学,重建道学体系的努力”。(23)另外,魏源的宋学根底在子学研究中也有流露。如在《老子本义》中,魏源就曾做过援道入儒和以理释老的工作。(2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