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回日期:2018-12-14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053(2019)11-2044-10 社会网络位置与R&D绩效关系的研究课题已经延续了数十年[1],一些理论与实证研究的结果之间却存在争议。过去的一部分研究认为,中心性更强的社会网络位置有利于企业获取更多的外部资源,促进企业R&D绩效提高[2][3]。然而,另一些实证研究结果则显示更有中心性的位置并不一定能带来R&D绩效的提升。例如,Gittelman[4]的研究表明当企业获取的外部知识资源与其知识运用能力不相匹配时,能够获取更多知识资源企业的R&D绩效,并不会优于在社会网络中处于劣势地位的企业。Cassiman[5]的研究还表明,开放式创新模式的实施,将会使企业成本成倍增长,然而很少有企业能够负担这种高成本。 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探索企业内部技术的积累是否调节了社会网络位置与R&D绩效提升的关系,并衡量这种调节作用的门槛区间值。为了解释社会网络位置与R&D绩效之间理论与实证研究的矛盾,过去的一些文献从非线性假设的角度出发研究了这一问题。结果表明由于知识获取能力[3]、网络密度[6]和合作网络演化[7]等因素的调节作用,社会网络位置对企业R&D绩效的影响并非一成不变。然而过去的研究更注重于企业外部适应性变量与环境变量的调节作用,很少关注企业自身技术积累对外部资源的需求规律。而Cohen和Levinthal[8]在1990年对企业知识吸收能力与创新关系的奠基性研究中就已指出,企业具备知识吸收能力的前提是企业在前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本研究认为,内部技术的积累对企业研发具有“踩肩膀效应”和“踩脚趾效应”[9],这两种效应会使具有不同水平技术积累的企业对社会网络位置的需求有所不同。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首先,不同于以往企业社会网络构建的方式,参考过去的研究,考虑了尽可能多的中国上市公司社会网络中可能出现的连接形式,构建了中国上市公司的二模社会网络,从而使社会网络更符合实际。其次,通过面板门槛模型的运用,得出了技术积累作为门槛变量的具体门槛数量和门槛值,从而更有利于企业针对自身技术积累情况进行管理决策。第三,本研究揭示了在技术积累的门槛调节下,局部中心性、全局中心性和介于局部与全局之间的中心性对R&D绩效的不同影响。 1 理论背景和假设提出 1.1 社会网络位置与企业R&D绩效 由于社会网络中心度可以通过不同的中心度指标进行测量,因此我们首先对过去研究中不同类型的中心度对企业R&D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第一,在社会网络中,一个企业的点度中心性是它所拥有的直接连接的数量,属于局部中心性指标,点度中心性高意味着企业从直接连接中获取资源和信息的能力强[1]。过去的实证研究中,一些研究表明,点度中心性对R&D绩效具有正向的影响[10],另一些研究的结论表明点度中心性对R&D绩效的影响并不明显[7],还有一些研究认为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点度中心性对R&D绩效的影响具有非线性性质[6]。 第二,社会网络中企业的中介中心性是指网络中通过某企业的其他节点之间的最短路径的数量,属于一种介于局部中心性和全局中心性之间的中心性指标,中介中心性高意味着企业连接网络其他部分的能力强[1]。过去的研究普遍认为,当一个企业成为连接其他企业的“桥梁”时,企业的中介中心性能够通过发现不对称的信息获益,从而促进企业的创新绩效提升[11]。过去的实证研究中,大部分研究的结果表明中介中心性对R&D绩效的影响是正向的[7],另外一些研究结果则认为中介中心性对R&D绩效具有U型曲线影响[12]。 第三,企业在社会网络中的接近度中心性是指企业到社会网络中其他所有节点的最短距离之和,接近度中心性属于全局性的中心性指标,可以用来衡量网络分裂和成本增加的风险,并且与企业活动的自主性有关[13]。过去的研究认为,接近度中心性的增加对R&D绩效的影响不大,企业接近度中心性的提高,会使企业在社会网络中的可替代性增强,因此反而会降低企业的社会价值[11]。过去的实证研究也大多表明企业接近度中心性对R&D绩效的影响效果并不显著[7]。 第四,结构洞是指企业在社会网络内连接的节点中,没有跟其他与该企业有连接的节点相连接的节点对数,这些结构洞可以使企业获得跨企业间的不对称信息[13]。过去的研究普遍认为结构洞丰富程度的增加对企业R&D绩效有正向的影响[3]。一些研究认为结构洞丰富程度与企业R&D之间具有非线性的相关关系[6]。 由此可见,总体上而言,企业社会网络中心度的提升对R&D绩效的增长的影响是非负的。其基本逻辑可以从社会网络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开放式创新理论三个理论的层面进行解释。 首先,从社会网络理论的角度看,社会网络位置与企业在社会网络中能够连接到或控制到的外部信息的数量有关。在社会网络分析中社会网络位置是重要指标,包含三个层次:第一是局部性的网络位置,如点度中心性;第二是全局性的网络位置,如接近度中心性;第三是介于局部与全局之间的网络位置,如中介中心性和结构洞丰富程度。传统的观点认为,企业在社会网络中的中心程度越高,则创新绩效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