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物流共同化理论与实践

作 者:
李南 

作者简介:
李南(1974- ),男,吉林省吉林市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学院教师,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物流共同化、物流同盟管理(河南 郑州 450046)。

原文出处:
中国流通经济

内容提要:

近年来,物流领域的“降本增效”问题以及物流活动引发的诸多环境和交通问题成为阻碍物流发展的瓶颈。在这样的背景下,20世纪60年代日本出现的物流共同化模式不失为一种可以参考和借鉴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参与物流共同化的企业通过物流领域的合作,构建企业间共同物流系统,既能很好地提高物流运营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又能有效应对物流活动引发的交通堵塞、尾气排放、噪音污染等社会和环境问题。基于既有理论研究,分析物流共同化的内涵、主导主体、发展模式以及推动和阻碍因素发现,实现物流共同化最重要的问题在于各参与企业之间关系的管理和维护,即如何促进各参与企业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关系,这是物流共同化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日本物流共同化应用的现状表明,由多个货主企业主导的物流共同化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案例研究结果表明,多个同行业企业间的物流共同化,能够通过设定明确的组织理念、选择对组织理念高度认同的企业、建立公平的运营管理制度以及有效的合作与沟通机制,增强各参与企业之间的信任关系,推动物流共同化发展并取得成功。而物流共同化未来的发展方向是通过构建企业之间的物流同盟关系,推动同行业水平型物流共同化的发展,这是应对经济和社会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物流管理
复印期号:2020 年 03 期

字号:

      doi:10.14089/j.cnki.cn11-3664/f.2019.11.003

      引用格式:李南.日本物流共同化理论与实践[J].中国流通经济,2019(11):27-39.

      中图分类号:F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66(2019)11-0027-13

      近年来,市场竞争形势日益严峻,传统的企业自营物流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因此,对很多货主企业而言,将企业有限的资源集中到自身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域,而将非核心领域的业务进行外包或者与其他企业合作就成为必然的选择。通过物流外包使得企业可以极小的代价获得物流企业的核心能力[1],但也面临物流控制能力下降、客户关系减弱、信息安全隐患等不稳定因素带来的风险[2]。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日本出现了一种新的物流运作模式——物流共同化,即不同的企业通过在物流领域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物流业务,以实现物流领域的“降本增效”。相对于传统的物流外包模式,物流共同化可以更加有效地强化企业自身物流控制能力,提高物流服务品质,既能获得比物流外包更高的收益,又能有效避免物流外包可能导致的风险。

      在我国,面向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共同配送、共同运输等领域。黄福华等[3]认为,通过物流共同化,可推动各参与企业围绕高附加价值物流服务开展共同规划与作业,以此提高物流共同化参与企业经营绩效,进而提升整体经济与社会效益。但总体来看,有关物流共同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成果主要出自日本。本研究通过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近50年间日本物流共同化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总结日本物流共同化研究成果和应用经验,旨在为我国物流共同化的导入和发展提供理论与经验借鉴。

      二、物流共同化的内涵

      物流共同化是一种在多个企业之间,通过合作共同开展配送、仓储等物流业务的物流运作模式。这种物流运作模式起源于日本,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常见的有关物流共同化的表述主要有共同物流、共同配送、共同仓储、共同运输等。因此,首先有必要对物流共同化的概念进行准确界定,并明确不同表述间的相互关系。

      本研究对物流共同化的定义可以概括为,多个企业为实现各自物流成本降低、物流服务水平与作业绩效提高的目标,在物流领域建立物流同盟关系。参与物流共同化的企业通过合作共同构建物流系统,整合所有参与企业的物流资源,并在实现物流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共同进行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作业。根据行业性和方向性两个维度,物流共同化的模式可以划分为同行业水平型物流共同化、同行业垂直型物流共同化、非同行业水平型物流共同化、非同行业垂直型物流共同化等四种。其中,同行业企业间的物流共同化可以有效促进行业物流标准化的发展,推动行业共同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建设。

      物流共同化的内涵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从构成维度来看,物流共同化具有极强的行业性和方向性特征。其中,相比于其他模式,同行业水平型物流共同化是日本物流共同化最具代表性的模式。同行业企业在物流层面的合作有助于整合行业物流资源,推动行业物流标准化建设,构建行业物流基础设施平台。但是,由于同行业企业在市场上存在竞争关系,导致这种模式的物流共同化会面临十分复杂的合作关系维护与管理问题,特别是需要通过各参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物流同盟,实现物流资源的深度整合,构建共同物流系统,统合企业间共同物流信息系统,而这只有在各参与企业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关系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

      第二,物流共同化具有极强的目的性,其合作目标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实现降低全体参与企业物流作业成本、提升物流作业绩效与服务绩效的经济性目标;二是解决因物流活动而导致的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特别是对日本这种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的国家而言,物流共同化是有效应对上述问题的重要手段。

      第三,从关系层次来看,相比于传统的共同配送、共同仓储等模式,物流共同化是一个更大范畴的概念。它既可以被视为企业间物流合作的一种业务模式,也可以被视为企业间在物流领域的一种持续性合作关系。在具体物流作业层面,物流共同化是通过构筑企业间共同物流系统来实现的,而共同配送、共同运输、共同保管等则是物流共同化具体物流功能的表现。

      第四,物流共同化必须要实现物流信息系统的整合,只有在物流信息共享的基础上,才能为共同运输、共同仓储、共同配送等提供信息支撑。但是,这有可能导致企业间信息或商业机密安全方面的问题,因此物流共同化只有在各参与企业之间高度信任并密切合作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实现。从这个方面来讲,物流共同化各参与企业之间合作信任关系的管理与维护问题是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

      三、物流共同化文献综述

      (一)物流共同化效用分析

      自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日本的运输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公路运输开始占据其货物运输量的80%以上,并由此引发了交通堵塞、尾气排放、车辆噪音等诸多社会和环境方面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物流共同化通过整合各参与企业物流资源,共同开展配送、运输等物流作业,对解决由物流问题引发的社会和环境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并由此开始受到日本社会各界的关注。实践证明,通过共同配送,可以有效减少配送车辆数量与尾气排放量,降低环境负荷[4]。特别是近二十年来,随着环境与能源消耗问题的日益严峻,在日本政府和相关行业的大力推动下,日本末端物流领域的物流共同化进展很大。据统计,与传统的物流配送模式相比,通过共同配送可使二氧化碳(CO[,2])排放量降低46%,这充分证明了物流共同化对环境问题的应对效果[5]。由此可见,物流共同化称得上一种环境适应型的物流系统[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