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标准、自主创新与物流服务质量

作者简介:
张宝友,中国计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物流标准化与质量管理;何月明,中国计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标准化与质量管理;孟丽君,中国计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杨玉香,中国计量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原文出处:
产经评论

内容提要:

近些年来,我国物流服务业快速发展,而发展的关键在如何提升物流标准化水平与物流服务质量。一个研究指向是将自主创新范畴引入物流标准与物流服务质量的关系中。根据动态演化理论将企业自主创新分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协同创新三种类型,探究不同类型自主创新在物流标准与物流服务质量提升之间的中介效应差异性,分析物流标准如何通过自主创新这一中介变量作用于物流服务质量。以杭州传化物流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物流标准对物流服务质量提升有积极作用,其中技术标准的影响要大于管理标准;自主创新确实起到部分中介效应,其中管理创新的中介效应大于技术创新和协同创新。进一步,归纳得到物流标准促进物流服务质量提升的自主创新多重中介机制,刻画出提升物流服务质量的标准化路径;在实践中,通过标准化破解我国物流服务质量不佳难题,需要重视引导企业自发的自主创新。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物流管理
复印期号:2020 年 03 期

字号:

      [DOI]10.14007/j.cnkicjpl.2019.05.002

      [引用方式]张宝友,何月明,孟丽君,杨玉香.物流标准、自主创新与物流服务质量[J].产经评论,2019,10(5):17-30.

      [中图分类号]F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298(2019)05-0017-14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国家质检总局等11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推动物流服务质量提升工作的指导意见》将“聚焦物流服务质量突出问题,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作为物流业发展的长期目标,并把“健全物流服务质量标准体系”作为物流服务质量(LSQ)提升的工作重点。即物流标准可能是破解LSQ不佳难题的突破口,然而有关研究尚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标准对LSQ影响作用的内涵方面。在工业领域,标准对产品研发、生产以及市场结构具有集合性作用,掌握标准就相当于控制产业资源的整合和技术转型升级(候俊军和刘倩华,2012)[1],更是国家之间经济竞争的主要手段(唐晓华和杨灵,2009)[2]。在物流业,标准不仅是服务供给高效与竞争力(Bajec et al.,2015)[3],也是我国物流低碳化发展(张宝友等,2015)[4]和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侯俊军和王庆,2010)[5]的基础。学者已意识到物流标准化对LSQ提升的重要意义,但对物流标准化对LSQ提升作用的内涵缺乏深入层次的研究,无法解答“如何利用物流标准提升我国LSQ”问题。

      二是在基于自主创新的物流标准对LSQ影响的机理方面。已有研究探讨了标准与创新(李后建和张剑,2017)[6]、创新与服务质量间的关系(Lievens和Moenaert,2000)[7]等,但多以微观层面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或战略创新为对象,且为静态变量。企业自主创新是个开放式的动态演化过程,其不同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推动力、结构与特征均有差异性(胡海波等,2016)[8]。而物流标准对企业不同阶段的自主创新是否有不同影响机理,进而影响到LSQ,尚需深入分析。

      三是在研究指标上。以往学者将物流标准看作单维变量,通常以一国现存物流标准的数量(如ISO9000)作为衡量物流业标准化水平的测量指标(Terziovski和Guerrero,2014[9];Ullab et al.,2014[10])。单一维度的测量指标缺乏合理性(张宝友和朱卫平,2013)[11],无法科学系统和准确反映物流标准与LSQ两者间的真实关系,可能导致研究结论不一致。物流标准按照标准化对象的属性可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三类,那么,不同的物流标准对LSQ是否具有差异化影响?有待于做进一步的实证检验。

      为此,本文尝试将自主创新范畴引入物流标准与物流服务质量的关系分析中,运用动态演化理论将自主创新分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协同创新(胡海波等,2016)[8],将物流标准分成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两类(将工作标准划入管理标准),探究不同类型自主创新在标准与LSQ间的中介效应差异性。具体地,本文运用杭州市传化公路港物流平台上2013-2017年的物流企业数据,分析物流标准对企业不同自主创新阶段,以及不同自主创新阶段对LSQ的影响,进而提出解决我国LSQ难题的标准化路径等对策。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自主创新的演化三阶段

      市场失灵可能致使创新中的知识外泄或溢出,降低私人回报(Clarysse et al.,2009)[12],因而,绝大多数企业缺乏创新动力,加上某些市场力量无法解决的系统性问题也需要政府出面干预。因此,企业自主创新开始阶段的动力或来自于企业内部或来自于企业外部,如政府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利好政策驱动企业家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以获取战略优势,市场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迫使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升级和更新产品,以及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促使企业不得不进行技术创新以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石明虹和刘颖,2013)[13]。Kang和Park(2012)[14]认为此阶段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形式为技术创新,创新主体是企业家,具体创新行为是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财政补贴及税收减免(杨洋等,2015)[15]和企业的技术外购。

      企业创新成果的应用,推动了其产品品种和企业规模的快速发展。为了防止因过快扩张而导致企业失控,企业往往会通过构建自主创新目标引领发展方向,并制订相应的激励机制以激发企业员工的创新热情,以此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巩固在同行中的市场地位。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不仅重视技术创新,更注重企业内部管理创新,包括企业战略创新、产权制度创新以及激励机制创新等内容(邱国栋和马巧慧,2013)[16]。相对于第一阶段的迫于外部压力,此阶段是企业察觉到自主创新所带来的益处,以及为继续保持技术优势而强化创新的自愿性活动。此阶段的创新形式是企业管理创新,创新主体是企业全体员工,具体创新行为表现为企业加强研发投入以及对创新人员的奖励。

      企业通过管理创新虽然激发了内部的创新积极性,但作为市场实践能手,仍然存在理论创新能力不足短板。因此,加强与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以进一步增强企业技术研发能力,是创新能力提升的必经之路(李杨等,2017)[17]。Hagedoom和Cloodt(2003)[18]认为,合作创新可以有效整合各参与主体的互补性资源,只要制度设计得当,在实现各自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能促进技术创新,因此跨企业合作成为企业创新资源获取的关键(陈爽英等,2012)[19]。此时的自主创新驱动力主要源于“协同创新”,创新主体是产学研的合作共同体,具体创新行为包括战略协同、创新能力保障和技术推动(周正等,2013)[20]。表1为企业自主创新演化三阶段归纳总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