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体态雄伟,性情凶猛,在动物学上属于猛禽,在草原民族崇拜中它属于神鸟。鹰经过驯养能作军营警卫或商队警戒之用,草原可汗或唐朝皇室出行时架鹰擎雕甚至作为必备的仪仗,不过更多地是训练为狩猎之用的猎鹰。猎鹰被屡屡记录在隋唐时期文献里,也作为绘画艺术表现保留在墓葬壁画中。
图一 懿德太子墓架鹰图
图二 懿德太子墓架鹰戏犬图
图三 懿德太子墓持鹞俑局部 承载着真实历史信息的壁画显然比简单的史书记载更具有价值。猎鹰并不是冷僻的题材,而是与古代贵族生活紧密相连。贵族追求往往是一个时代的风向标。唐代懿德太子李重润墓不仅留存了胡人托举猎鹰壁画(图一、图二),而且墓里骑马狩猎俑中还有手持鹞隼者①,既贴近生活,又能立足墓主人需求,生动描绘了当时皇家贵族的野猎生活(图三)。展现胡人猎师手擎猎鹰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是激活了艺术灵感的表现。永泰公主、金乡县主墓也用彩陶塑造了胡人猎师架隼鹰出行狩猎的状况②,但是塑造狩猎俑“架鹰”由于鹞隼形体偏小无举耸之势,远不如壁画描绘得栩栩如生(图四、图五)。
图四 金乡县主墓持鹞陶俑(1)
图五 金乡县主墓持鹞陶俑(2) 一 壁画特征分析 猎鹰在古代游牧民族中拥有无比神圣的地位,不仅是贵族生活中的重要伙伴与狩猎搭档,而且是贵族人生智慧和财富的象征,既表达了人们对飞翔的渴望与崇拜,又展现了人们掌控飞禽的自豪感和追捕野物的自信,因而对猎鹰有着非同寻常的爱护之情③。 懿德太子墓画师所创作的壁画(图六、图七)表现的是胡人驯鹰师,一个手臂举着猎鹰,另一个则是擎起猎隼鹞。画师描绘猎师臂架鹰时图画有所改动,原来猎鹰移动位置被误认为是两只鹰,实际还是一只猎鹰④。壁画有几个特征: 1.这两只猎鹰没有戴眼罩,而是安静地站着等候主人指示。猎鹰有着不同种类,体型大小也各不相同,它们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生态关系,很容易引起争斗,一般应该带上眼罩,或称为面罩的驯鹰装备。眼罩、面罩有用皮革制作的,也有用麻丝混织的。 2.驯鹰师用皮绳拴牵猎鹰,如果猎鹰过度运动会导致肌肉受损,特别是年纪较大的猎鹰各项身体功能衰退,则要休息。而雏鹰会有飞行能力的专业训练,保障没有捕猎时的障碍。猎鹰换毛期间易患传染病,身体里有寄生虫,必须要细心体检,而且鹰定期换毛后样子也会改变,所以一定要提供细心照料。 3.猎鹰专吃肉类,会捕捉老鼠、蛇、野兔或小鸟,甚至捕捉山羊、绵羊和小鹿。激烈的捕猎后,由于猎鹰与其他动物的搏斗,需要紧急止血,还要进行猎后羽毛与脚爪的修复,防止留下后遗症。猎鹰恢复体力和治疗伤痛,都需要一定的时间。猎鹰羽毛折断会无法正常飞行,要在羽毛管中加固木棍支撑,并且重新缝合在猎鹰身上。
图六 懿德太子墓线描画之一
图七 懿德太子墓线描画之二 4.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之一,但如果鹰爪老化则无法抓住猎物。喙嘴又长又弯,低头会碰到胸膛。羽毛长得又浓又厚而翅膀十分沉重,使得飞翔十分吃力,无法翱翔。尤其是猎鹰在捕猎时或是训练时趾甲容易受伤,趾甲太长也容易折断,必须用刀剪修剪趾甲然后打磨,或是给趾甲涂油。 5.壁画中一个驯鹰师戴着手臂护套,另一个则未戴。按驯养规矩,驯鹰师必须带有手套,猎鹰锋利的爪子会抓伤猎师,稍不留神还会飞走不回。皮制驯鹰手套要有绳扣,防止脱落。1995年在新疆尼雅墓葬群出土的著名“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诛)南羌”五色锦,就是缚缠在胳膊上的“护膊”,有人认为其功能是射手引弓放箭时系在臂膊上起保护作用,也有人认为应该是猎师出外狩猎时供鹰隼站立时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