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神坛:《兰亭序》对王羲之“书圣”地位的造就

作 者:

作者简介:
吕文明(1982- ),男,山东海阳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 济南 250014)。

原文出处: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王羲之被后世尊为“书圣”,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兰亭雅集和《兰亭序》。兰亭雅集是中国古代文人集会的典范,集会的地理、时间、人员和内容等是王羲之走向书法神坛的基本条件。即他受人推崇的圣人风范在这一事件中持续得到酝酿和发酵。《兰亭序》文本的书写和流传等充满了神秘性,给后人留下了想象和研究的空间,其巨大的文化包容力和艺术创造力是造就王羲之“书圣”地位的关键。此外,历代帝王不断推崇《兰亭序》,使其地位愈加神圣,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王羲之在这种推崇中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唯一圣人。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
复印期号:2020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19)05-0107-08

       国际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OI):10.16456/j.cnki.1001-5973.2019.05.011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享有盛名,其原因主要是兰亭雅集和《兰亭序》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南朝梁武帝首先大力推崇王羲之,唐初李世民定王羲之为书界一尊,特别是《兰亭序》的面世,更使整个社会形成崇王的风气。系统考察兰亭雅集的文化价值和《兰亭序》的艺术创造力,对于深刻剖析王羲之“书圣”地位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一、咏彼舞雩:兰亭雅集作为文人集会典范的意义

       永和九年(353年),会稽内史、右将军王羲之遍邀诸友,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兰亭由此成为历代文人向往和追寻的文化圣地。郦道元《水经注》载:

       浙江又东与兰溪合,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号曰)兰亭,亦曰兰上里,太守王羲之,(谢安兄弟数往造焉。吴郡)太守谢勖,封兰亭侯,盖(取此亭以为封号也。太守王虞之,移)亭(在水中,晋司空何无忌之临郡也,起亭于)山椒,极高尽眺矣。(亭宇虽坏,基陛尚存……)①

       可见,在王羲之身后不久,兰亭地理即已发生变化。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绍兴知府沈启见到“亭所在已非故处,坏且不存,而所谓清流激湍,亦已湮塞”②。清人吴骞亦云:“今之游兰亭者求右军故迹,不特茂林修竹风景已非,即流觞曲水之地已无可据。”③所以,世人才重建兰亭,所选地址亦为大概位置。日本学者铃木春彦认为现在的兰亭是为迎接乾隆皇帝而造,朱关田则认为是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营建。另有唐代杜佑、南宋吕谦、明代文征明、清代全祖望、于敏中等,也对兰亭位置有所推断。可见,在王羲之身后,围绕兰亭所在已经形成学术争鸣。这也是王羲之名士风范的一种表现,即他不选择城里的官舍、酒肆作为宴集地,却选择这样一个处在天地造化之中且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所在,这就为兰亭雅集成为文人集会的典范埋下了伏笔。

       兰亭雅集选择的时间是对东晋王朝具有特殊意义的上巳节,此时的江南美景与文学艺术具有一种天然的融合性。西晋末年,琅琊王司马睿初到建康,江南士族不服,王导和王敦导演了一场上巳出巡的好戏:“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乘肩舆,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窃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④所以,上巳节在东晋格外受重视,《晋书》载:“元帝又诏罢三日弄具。海西于钟山立流杯曲水,延百僚,皆其事也。”⑤三月的江南风景如画,会稽风物尤其美妙。《世说新语》云:“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⑥此美景正适合名士雅集,他们的艺术灵感被自然美景激活,因此创作出优美诗文。正如王瑶所说:“永嘉乱后,名士南渡,美丽的自然环境和他们追求自然的心境结合起来,于是山水美的发现便成了东晋这个时代对于中国艺术和文学的绝大贡献。”⑦王羲之等人在江南草长莺飞美不胜收之时,于美丽的鉴湖之畔曲水流觞,饮酒作诗,诗意与自然完美地融为一体。所以,兰亭雅集比其他文人集会更具文人气息。

       南宋施宿《嘉泰会稽志》所载《天章寺碑》记述参加兰亭雅集的人员是:

       羲之、谢安、谢万、孙绰、徐丰之、孙统、王彬之、王凝之、王肃之、王徽之、袁峤之、郗昙、王丰之、华茂、庾友、虞说、魏滂、谢绎、庾蕴、孙嗣、曹茂之、曹华平、桓伟、王玄之、王蕴之、王涣之,各赋诗,合二十六人。谢瑰、卞迪、丘髦、王献之、羊模、孔炽、刘密、虞谷、劳夷、后绵、华耆、谢藤、任儗、吕系、吕本、曹礼,诗不成,罚三觥,合十六人。⑧

       与会人员虽然算不上整个东晋王朝的文化精英,但对于浙东来说,已经是难得的“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王羲之无疑群贤之首,他既是当地行政长官,又是名士之望,受人推崇是理所当然之事。这也恰恰成就了王羲之的风范,他在酒会上开怀畅饮、直抒胸臆,把自由自在的心态全部表现出来。待到雅集名士公推他作序时,整个活动达到高潮,王羲之在这样的高潮中完成了精神世界的彻底升华。《晋书》载:“或以潘岳《金谷诗序》方其文,羲之比于石崇,闻而甚喜。”⑨王羲之的这种风度正是其自由精神的表现,完全符合魏晋士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的人格特征。

       兰亭雅集是一个标志性的文化事件。此前,东晋虽有雅集的传统,如庾亮在武昌的“南楼理咏”,但当时还只限于清谈,没有上升到文艺精神的层面。在兰亭雅集中,诸名士仰观俯察,饮酒作诗,已不仅仅是休闲和娱乐,而是具有一定主动性的文学创作活动。与会人员作出35首诗,多为四言或五言,主要描写周围风景,寄托个人情感,与此前之玄言诗大不相同,开山水诗之新境界。所以,兰亭雅集是纯粹的文人活动,文学创作的趣味非常浓厚,诗歌的水平和境界也普遍较高,兰亭雅集南此而成为后世文人集会的典范。唐初,王勃在云门寺主持了模仿兰亭雅集的修禊活动;大历年间,鲍防在越州组织了著名的“浙东联唱”;元代刘仁本在余姚组织了“续兰亭雅集”;清人杜甲组织的兰亭雅集,赋诗采用唱和的形式。总之,兰亭雅集之后,仿照其进行的后续活动源源不断,兰亭雅集成为文人世界的第一等奇事。

       由此,兰亭雅集成为中国文人雅集的代名词。这是王羲之走向书法神坛的基本条件,即他受人推崇的圣人风范在这一事件中得到持续酝酿和发酵。

       二、尽得风流:《兰亭序》文本的文化包容性和艺术创造力

       要明确《兰亭序》对于王羲之的重要意义,首先应该搞清楚这个文本创作和流传的基本情况。《兰亭序》文本最早出现在《世说新语》中,原文仅25字:“王右军得人以《兰亭集序》方《金谷诗序》,又以己敌石崇,甚有欣色。”后有刘孝标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