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园以后,幼儿之间的同伴交往逐渐增多。这种交往拓展了他们的生活、活动空间,对其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但在班集体中,常常有这么一个小群体:他们不喜欢和同伴一起游戏,喜欢独处,显得比较离群。 离群幼儿的表现特征 不喜欢集体活动。这一特征较为普遍,大约占到离群幼儿诸多不合群特征的50%。他们常常在游戏中处于旁观者的位置,小心翼翼地看着其他孩子兴高采烈地活动,不敢参与或者说不愿意参与其中。 不懂得关心别人。这一特征占到离群幼儿诸多不合群特征的35%左右。这类孩子显得很冷淡,比如,同伴在他身边摔了一跤,号啕大哭,他不会像其他孩子那样走过去安慰,也不会告诉老师,让老师来帮助安抚同伴的情绪。 不喜欢表达。这一特征占到离群幼儿诸多不合群特征的15%左右。这类孩子怯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不喜欢参与同伴之间的交谈,对老师、同伴的问候显得局促不安。一旦老师想知道他们的想法,很可能适得其反,因为他们的精神会因此而更加紧张。 幼儿离群的几个原因 生活范围狭小影响孩子的交往能力。有些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过于谨小慎微,他们将孩子拘囿在很小的生活空间,不喜欢孩子同他人自由交往,常因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产生争执而大为恼火。这样一来,孩子只能在家庭中玩耍,他们接触的人物大多为父母及祖辈,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因为缺乏同伴交往而弱化了交际能力。 家庭不和睦,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父母长年累月的争执、吵闹使得孩子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的状态中,他们内心压抑敏感,对外在世界保持着距离。我关注过一个孩子,他对于同伴们的友好表现显得很抵触。后来我了解到,他的父母在离异之前几乎天天吵架,孩子经常以泪洗面,变得很敏感,他害怕陌生人,也无法理解他人的友好。因为在他幼小的心灵世界中,人与人之间争吵是常态,他以为同伴与他的关系也像其父母之间的关系那样充满压力,因而产生抵触心理。 家庭过多负面教育的结果。这类家长每天不厌其烦地告诉孩子“不要……”,让他们不要接触这个,避开那个,夸大了社会的负面现象。比如某个孩子丢失了,家长马上认为这是普遍现象,进而对孩子忧心忡忡,担心此类事件在自己孩子身上发生,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对世界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变得畏首畏尾,不敢同别的孩子交往。 如何帮助离群幼儿 帮助离群幼儿融入集体,走出封闭保守的心理状态,需要老师与家长多沟通,理清问题的头绪,不然,缺乏针对性的教育策略不但无助于问题解决,反而容易南辕北辙,使离群的孩子更加不愿接近集体。针对前面提出问题的表现、原因,我们针对个案,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解决策略。 个案:多多,男,3岁,小班 多多排斥集体活动,拘谨,喜欢独处,不愿意与同伴一起游戏、交流,对老师和伙伴们的招呼与示好显得畏惧。 家园沟通:从2岁开始,多多就跟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爸爸、妈妈因上班只能一周来看他一次。外公外婆怕多多出去发生意外,总是看得很紧,只让多多一个人在家里玩。多多平时很少与小区里的同伴进行游戏,缺乏交流。 老师的做法:发现多多的情况之后,老师及时跟家长进行了交流,找到了问题的关键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了纠正。并且说服外公外婆改变教育方式,减少对孩子的干预,鼓励孩子走出家门,主动去熟悉环境,认识新朋友,增加孩子和他人交流的机会。 对爸爸妈妈说:家长应有条件的给孩子一片自由的空间。之所以加上“条件”一词,是因为孩子们还处于心智不成熟的状态中,需要家长的呵护与引导,孩子的自由活动应该建立在安全保障的前提下。家长可以鼓励多多参与同小区孩子的游戏,帮助他熟悉环境,学习主动交朋友。如果多多仍然拘谨,家长们可以邀请小朋友来家里做客,通过这种方式让多多渐渐接纳其他孩子。在熟悉的家里,孩子心态比较放松,不会那么抗拒其他孩子,容易和其他孩子建立友谊。具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家长再鼓励多多“走出去”,主动找别的孩子玩。 多多的转变:渐渐地,多多有了朋友。据外公说,他开始和院子里的其他孩子交换玩具,入园的抗拒情绪缓和了很多,逐渐开始参加集体活动,进餐和进盥洗室的时候也不再独来独往。 个案:萱萱,女,3岁,小班 萱萱的自我保护意识特别强,不允许别人触碰她的身体,不仅男孩子不能触碰,女孩子也不能触碰。遇到困难的时候,萱萱不愿意告诉他人,喜欢自己一个人生闷气。当有人让她觉得不舒服时,她就会大喊大叫,不管老师如何安慰都不行,显得固执不合群。 家园沟通:萱萱父母半年前离婚了,在两人关系急剧恶化的时期,争吵是家常便饭。萱萱不知道父母之间出现了什么问题,只是惶恐地蜷缩在一边。父母离异之后,萱萱跟着母亲。由于生活与工作的诸多不如意,母亲常常在家哭泣、摔东西。 老师的做法:根据萱萱妈妈的描述,我们明白了萱萱敏感多疑的原因。我们与萱萱的父亲进行了沟通,建议他们尽量抽出时间陪伴孩子,虽然双方离婚了,但是跟孩子见面的时候还是应该保持和睦的关系。萱萱父母意识到了问题,两人一有空就争取和孩子在一起,克制负面情绪,给孩子展现出和谐的一面。 对爸爸妈妈说:家长应为孩子创造和谐美好的家庭氛围。大量的心理研究案例表明,成长环境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如果孩子从小处在一种不和睦的环境中,他们的性格会因此而变得扭曲。家长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这些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即便是家长之间有矛盾,也应该将这种矛盾减低到最小程度,尽量不让矛盾破坏家庭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