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森豪威尔的日本经济复兴政策及影响

作 者:
邓峰 

作者简介:
邓峰,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史(上海 200241)。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内容提要:

1953年艾森豪威尔担任总统后,美国对日本的经济复兴政策完全建立在其本人对国际经贸政策的总体构想之上。与共和党传统思想不同,艾森豪威尔反对保护主义,支持自由贸易,主张对日本应发展其贸易而非输出大量援助资金,通过贸易使日本繁荣富裕,从而使美国赢得冷战。为此,他领导的政府采取开放美国市场、减轻日本国防负担、干涉日本政治选举为其经济复苏创造稳定政局等一系列政策举措,使日本经济迅速全面复兴。美国的政策对日本、美国及资本主义世界秩序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2020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K1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19)11-0108-09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复苏与发展,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为什么日本能够在战败后的短短十余年间便取得令全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以往学术界主要强调日本独特的经济体系、日本政府制订的产业政策及日本商人与政府的密切配合等内部因素所发挥的作用。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学者亦注意到外部因素,特别是美国在日本经济成长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强调美国对日本的大力支持成就了日本经济的辉煌。①然而,他们或多或少地忽视了艾森豪威尔总统的特殊经贸观对美国复兴日本经济的政策所造成的重要影响。②本文充分利用美国政府解密外交档案及相关二手文献资料,不仅探讨了艾森豪威尔的国际经贸观及在此影响下美国对日经济复兴的各项政策举措,而且考察了美国政策对资本主义世界秩序的深刻影响。

       一、艾森豪威尔的国际经贸观

       共和党人艾森豪威尔于1953年1月取代杜鲁门成为美国新总统。其关于美国对日本经济复兴政策的思想完全基于个人对国际经济和贸易政策的总体看法。在任期开始时,他为美国联邦政府的对外经贸政策设计了一个基本方向,即坚持和民主党领导人相似的自由贸易观念,放弃自己所在的共和党原先倡导的传统贸易保护主义路线。关于这一点,为艾森豪威尔总统撰写个人传记的美国历史学家安布罗斯也认为,“艾森豪威尔在理论上赞成自由贸易,在实际上也认为需要鼓励自由贸易”③。显然,艾森豪威尔的此种国际经贸观为美国复兴日本经济而促进美日贸易的政策铺平了道路。

       在赴国会山发表上任后的首次国情咨文中,艾森豪威尔提出了美国应竭力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对外经济政策。他敦促国会加大力度修改美国的关税税率,延长在1953年6月即将到期的《互惠贸易协定法》(Reciprocal Trade Agreements Act,简称RTAA)④。在他看来,消除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可以给美国带来许多经济机会。然而,他主要是从全球两大阵营冷战对抗的视角来考虑这个问题。因为他相信国家间的贸易往来是世界资本主义阵营繁盛和稳定的根本,假如削弱国家间的这种贸易交往,势必为共产主义力量的拓展提供诸多难以想象的机会。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艾森豪威尔强调美国向盟国开放自己庞大的市场将对整个资本主义阵营的发展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艾森豪威尔在个人日记中写道:“我们奉行的整个政策是保证自由世界各国的共同安全,它的基础是要让别的国家都能够活下去。这就是说,应该让他们能够输出,同时也就是说,既然我们美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最大的市场,那么我们应该欣然同意输入那些不会严重损害我国经济的商品。”⑤这里,他所提及的“商品”其实是指“那些需要花费大量手工劳动的商品”,即高科技附加值极低的产品。后来艾森豪威尔政府之所以赞成在关税税率上对日本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做较大幅度的让步,便源于这个想法。他认为,“批准提高税率不仅会在经济上损害我们盟国,更严重的是打击了他们的士气”。⑥他相信,“消除各种障碍以增加贸易量对于自由世界的未来是至关紧要的”。⑦不消说,对自由贸易的大力倡导不仅关涉艾森豪威尔对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考量,而且出自这位新总统对美国强大的国际经济竞争力所拥有的自信心。

       艾森豪威尔和他的前任杜鲁门总统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是一个财政保守派。艾森豪威尔在财政领域打算达致的终极目标便是联邦财政预算的平衡。这也是他准备为消除美国巨额财政赤字而采取的重要举措。他所任命的财政部长乔治·汉弗莱(George Humphrey)实际上就是财政保守主义的重要代表,信奉开源节流、缩减开支的财政原则,同时此人是坚持财政保守主义观念的共和党的主要人物之一。正是由于有较为相似的财政理念,艾森豪威尔完全赞同汉弗莱的财政哲学观。面对二战后蔓延全球的“美元荒”状况,他坚信缓解乃至消除此种情况的最佳办法,莫过于大力推动其他国家与美国开展自由贸易,而非纯粹地提供经济援助。在其看来,这种办法既可以促进盟友经济复兴,更能够削减美国财政赤字,完全符合其财政保守主义的理念。

       受自由多边贸易思想论者的深刻影响,艾森豪威尔非常重视资本主义世界国与国之间开放的经贸往来。在其看来,美国尤其应该在自由多边贸易体制中扮演最核心的角色。这不仅是美国维持国际经济霸权的需要,亦是美国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资本主义阵营其他国家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同样能够促进美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假如那些国家利用自由贸易获得经济发展的成功,那么,此种状况势必能够为美国制造业带来难以估量的庞大市场,从而强力推动美国产业经济的运转,十分有利于其经济肌体的健康。当然,此种状况仅是一个美好的设想。若欲使其变为现实,则需要资本主义阵营诸国的密切配合,即它们皆要放弃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大幅度减让关税并取消以往设立的各种经贸壁垒。而这首先要取决于美国带头消除限制自由贸易的各种举措,比如,废除《买美国货法案》(Buy American Act)⑧。关于这些想法,艾森豪威尔在日记中表达得很清楚:“总的来看,降低美国关税税率是普遍正确的……在这个世界上,美国为了销售自己的产品必须将其很大一部分工农业产品输出国外。但是它如果不同时输入足够多的外国产品以便使这些国家有能力支付从我们国家输入的剩余产品的代价的话,我们就无法在这个世界上继续生存下去。”⑨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1954年初,艾森豪威尔为推动自由贸易而专门设立的对外经济政策委员会,对《买美国货法案》提出了一项修正案,要求授予总统在对外贸易中行使更大的决断权,并废除该法案中“对外国援助的货物应由美国船舶运输”的规定。⑩这显然是要打破美国商船业在对外援助事务上的垄断权,并在该项事务中引入竞争机制,以符合自由贸易的精神。作为美国最高行政首长,艾森豪威尔非常清醒地知晓,他所领导的国家必须在自身提倡的多边自由贸易体系和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金融机制的基础上,加强相互依存的资本主义阵营经济体制。而且,美国既然是资本主义阵营的领导者,就应当做出表率,在推动经济和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不能过于计较利益得失,要时常让利于盟国,使它们品尝到经贸自由化的甜头。受冷战战略利益的驱使,艾森豪威尔及其幕僚们显然认为,为了赢得对苏联冷战的胜利,损失经济利益换取政治红利是值得的。因此,他们并不反对让部分美国工人失业,同时打算利用开放美国市场的机会适时淘汰在国际竞争中表现较差的产业。

相关文章: